您好,現(xiàn)在漢格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的意思,夜書所見的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夜書所見朝代:宋代作者:葉紹翁原文: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2、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3、《夜書所見》中的“見”是一個古今字,在這里應讀“xiàn”而不讀“jiàn”。
4、全詩的理解應為:(題目)在孤寂夜里寫寫所思念的景象。
5、(詩句)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
6、最記掛是自己疼愛的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7、本詩交織作者的凄情暖意、歡懷掛心。
8、表現(xiàn)古詩《夜書所見》唯美性,可從九方面賞析。
9、 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10、一二兩句寫自然環(huán)境,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愴落寞之感;引發(fā)后兩句書寫的思憶之情,思念家中小兒此時可能還在挑燈夜戲,挑逗斗蟀。
11、孤獨之時幻想天倫之情,蕭索之景催發(fā)想念嬉耍之樂。
12、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襯,構思神妙。
13、 2、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14、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舟、孤燈、頑童、斗蟀,均是寫動景,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籬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無邊,這是寫靜景,靜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悵滿懷。
15、那落葉片片,蕭蕭風聲,卻又引動詩人在幽靜的深秋半夜掛念家中親人思緒。
16、 3、悲歡交織,以歡掩悲。
17、一二句寫悲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三四句敘歡情,深夜挑促織,異地思歡情。
18、一悲一喜,悲喜交潛,以歡掩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強烈思親之情。
19、 4、虛實相益,以實映虛。
20、全詩四句中一、二句寫所見實景:葉落聲寒,水動風涼;三、四句寫引發(fā)想象:黑夜明燈,童觀蟋斗。
21、所見所聞,或明或暗,虛實相映。
22、滿耳秋聲,滿目秋夜,滿懷鄉(xiāng)情。
23、實中有虛,寓虛于實,言寥寥而意無盡! 5、心馳神往,遠近互動。
24、詩人因身受寂夜孤單之苦,而產(chǎn)生眷戀遠方親人之心。
25、雖身在千里之距,嬉戲場景猶在眼前。
26、近處寒葉聲聲擾,天倫樂事曼曼來。
27、那物那景,直教人無限唏噓。
28、 6、冷暖兩分,“寒”“挑”傳神。
29、“寒”字一語雙關,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30、“挑”字于細節(jié)逼真見妙趣。
31、寫出兒童的專注嬉戲、輕挑細撥、忽屏息觀斗、忽乍喜興呼的斗蟋蟀場面,全在一“挑”。
32、“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挑”出了思憶親人溫暖之情! 7、“動”“知”連氣,一氣呵成。
33、詩歌以落葉“送”寒, 寒聲“動”情,情牽親人,思親慰寂,一氣連成。
34、“動”為詩“骨”,“知(思)”為詩“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詩起落得體、張馳有度。
35、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36、“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辭官典故。
37、據(jù)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xiāng),于是辭官回鄉(xiāng),了卻心愿。
38、“秋上心頭使人愁”,更能傳達詩人當時客居在外,鄉(xiāng)愁滿懷的心境。
39、 9、巧用修辭,情意綿長。
40、“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41、這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tài)思緒。
42、這些物態(tài)聲情的詩文,怎不把讀者帶進這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癡迷難返,惆悵滿懷。
43、“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動凄涼心境,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綿長。
44、 ▲本節(jié)內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45、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46、站務郵箱:service@***.org賞析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47、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48、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并捉蟋蟀。
49、 節(jié)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xiāng)愁。
50、作者客居異鄉(xiāng),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51、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fā)羈旅思鄉(xiāng)之情。
52、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53、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54、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秋的蕭索。
55、韋應物《秋夜南宮寄灃上弟及諸生》詩:“況茲風雨夜,蕭條梧葉秋。
56、”就采用了這一藝術手法。
57、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lián)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
58、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
59、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huán)境的凄清幽冷。
60、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
61、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xiāng)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xiāng)之念。
62、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63、 陣陣秋風,觸發(fā)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
64、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xiāng)的莼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
65、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
66、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凄涼。
67、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68、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69、 這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
70、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后互移。
71、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72、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謝朓《秋夜》)。
73、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xiàn)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凄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74、 這首詩也有這個意思。
75、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屏幕上映現(xiàn)出童年生活的片斷:“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張镃《滿庭芳·促織兒》)。
76、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xiāng)的深沉思念之中。
77、他以“籬落一燈”隱寓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xiāng)心,與“江上”句相關聯(lián),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78、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
79、全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
80、詩人善于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
81、最后以景結情,詞淡意遠,頗耐人咀嚼。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