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現(xiàn)在蔡蔡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故事簡介,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故事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xiàn)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2、屬于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3、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4、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
5、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6、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xiàn)了大量的形聲字。
7、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fā)展的關鍵形態(tài),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8、現(xiàn)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9、在總共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10、甲骨文,已具有對稱、穩(wěn)定的格局。
11、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12、甲骨文發(fā)現(xiàn)于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經存在。
13、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殷商甲骨文極有可能源自8500年前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的賈湖契刻符號。
14、從字體的數(shù)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fā)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tǒng)的文字了。
15、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xiàn)。
16、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17、甲骨文記載內容,主要有四項::(一) 經過加工和刮磨的龜甲和獸骨,由專門負責的卜官保管。
18、卜官在它們的邊緣部位刻寫上記述這些甲骨的來源和保管情況的記事文字,稱"記事刻辭";(二) 卜官在占卜時,用燃著的紫荊木柱燒灼鉆鑿巢槽,使骨質的正面裂出"卜"形狀的裂紋,這種裂紋叫作"卜兆",是據以推斷卜問事情吉兇的依據。
19、在時代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寫出占卜進行順序的數(shù)字,這種數(shù)字也叫"兆序";(三) 甲骨文的主體部分是卜辭,即占卜活動結束后記錄占卜活動進行情況與結果的刻辭。
20、 大多刻寫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寫在反面的;(四)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可說是我國最早的日歷。
21、另外,甲骨文中還有一些當時學習刻寫卜辭的人練習刻寫的作品,稱為"習刻"或"習契"。
22、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
23、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關于天氣,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早生貴子的,而打獵、作戰(zhàn)、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fā)展的狀況。
24、同時,甲骨文與古老建筑的造型非常的接近,可以說建筑記載也是甲骨文的一大起源。
25、從甲骨文中許多有關建筑的字形上,可以了解中國遠古時代建筑的結構形式及其發(fā)展脈絡。
26、甲骨文“高”字。
27、從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斷在商代已有了一種建造在土臺上的建筑了。
28、其下部應該看作是土臺中挖有一口地窖,這是私有制抬頭和家庭出現(xiàn)后的一種建筑方式。
29、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棟既有屋頂又有墻身的建筑。
30、墻的出現(xiàn)在中國遠古時代是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
31、用墻圍合而得到的室內空間,比只用屋頂?shù)囊叽蟮枚?,這也正合了“高者,崇也”的字義。
32、甲骨文“宮”字。
33、它可以看成在一個大屋頂下罩著兩個(或兩個以上)室內空間的房子。
34、這是一種專供統(tǒng)治階級使用的十分講究的高大建筑物。
35、甲骨文因鐫刻、書寫于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36、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yè)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后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37、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
38、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39、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后之分。
40、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第四期:武乙、文?。坏谖迤冢旱垡?、帝辛。
41、一、雄偉期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
42、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43、二、謹飭期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
44、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guī),新創(chuàng)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45、三、頹靡期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
46、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么守規(guī)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shù)見不鮮。
47、四、勁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
48、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xiàn)中興之氣象。
49、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50、五、嚴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
51、書法風格趨于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52、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
53、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于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
54、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55、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fā)現(xiàn),據學者胡厚宣統(tǒng)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
56、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 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57、甲骨文發(fā)現(xiàn)后,金石學家、古董商人、外國人開始大量搜購。
58、這些非科學的發(fā)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況,使所出甲骨的價值大失。
59、據統(tǒng)計,從1889年到1928年,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達十萬片以上。
60、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點,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fā)掘,不僅先后發(fā)現(xiàn)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而且發(fā)現(xiàn)了商代后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qū),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從物質文化上提供了殷墟為商代王都的證據。
61、殷墟成為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又一次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62、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引發(fā)了當?shù)孛耖g對甲骨的私掘熱潮,各地古董商人、藏家學者紛至沓來,大量收買。
63、據統(tǒng)計,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已有數(shù)萬片甲骨流散各地。
64、同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很快提出殷墟發(fā)掘計劃。
65、8月,在考古學家董作賓領導之下,第一次對殷墟進行了科學發(fā)掘,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前后共進行十五次發(fā)掘,獲得有字甲骨24918片。
66、日軍占領安陽期間,日本方面曾組織日本學者在當?shù)匕l(fā)掘甲骨及其他文物,并將所得運往日本。
67、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等部門繼續(xù)開展甲骨發(fā)掘工作,共獲得5300多片。
68、此外,河南輝縣、偃師、洛陽、鄭州二里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遺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
69、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還發(fā)現(xiàn)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70、截至2012年,發(fā)現(xiàn)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
71、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yī)藥等科學技術。
72、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73、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
74、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tài)。
75、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xiàn)通稱甲骨文。
76、2014年10月16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甲骨學及先秦史研究權威宋鎮(zhèn)豪16日在《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門機構的專家從旅順博物館館藏1800多片從未公布過的罕見甲骨中,發(fā)現(xiàn)了34個新字和新字形。
77、專家認為,這一成果是自中國甲骨文發(fā)現(xiàn)110多年來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僅為中國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對甲骨文和甲骨學發(fā)展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78、經過3年多的仔細考證、評核、匯總,發(fā)現(xiàn)的新字和新字形由兩年前發(fā)現(xiàn)的6個增加到34個,涉及祭祀、方國的名字、地名、人名以及語氣助詞等。
79、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詞匯,比如“生今日”等,并證實了殷商時期就有割鼻子、割耳朵等刑罰。
80、此次發(fā)現(xiàn)34個新字和新字形,對于甲骨文研究將起到深遠影響和重大推動作用,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份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81、截止到2014年10月已發(fā)現(xiàn)大約13萬片甲骨,4000多個單字。
82、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0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83、他對古文字的研究有一定的造詣?中國最早的文字。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