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現(xiàn)在蔡蔡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如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何依法治國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一、公民要做依法治國的積極推動者。
2、 法律法規(guī)無處不在,影響著每個人的生老病死,已成為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在推動國家進步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3、以政府為主導的法治建設,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因此,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 公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不僅是法治中國前行的受益者,更應該做推進依法治國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4、作為一名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首先,要做到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確行使權力,自覺履行義務,行使自己享有的監(jiān)督權利;其次,要主動學法、善于用法、自覺守法,要學會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利益。
5、更重要的是,公民依據(jù)其自身的法律意識,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法治發(fā)展中來,以實際行動為推進法治建設做出貢獻。
6、 二、公民要做法律權威的堅定維護者。
7、 法律的國家強制性、獨有的確定性和使用范圍的普遍性,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具有崇高的權威性。
8、現(xiàn)代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人人都受到法律的約束,人人都從遵守法律中獲得自由,人人都享有法律的保護,人人也都負有維護法律權威的責任。
9、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維護法律的權威,需要每一位公民在內心建立起對法律的尊崇和強烈的守法意識。
10、 雖然,目前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統(tǒng)帥,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三個層次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少數(shù)人不把法律當回事,不知法不懂法、知法而不守法、執(zhí)法卻不依法,遇到問題和糾紛習慣找關系、找熟人、找路子,而走法律途徑解決往往被拋之腦后。
11、法律失去權威,意味著“法將不法”,任其發(fā)展下去,則必然會危及社會肌體的健康有序運行。
12、 因此,每個公民都應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要知法懂法、信法守法,也要敢于用法,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遇到違法犯罪行為,敢于機智的舉報、制止。
13、要克服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的錯誤觀念,堅持從嚴執(zhí)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嚴肅處理,切實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維護執(zhí)法者的權威。
14、 三、公民要做法治精神的自覺踐行者。
15、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根基于公民發(fā)自內心的擁護,源于公民出自真誠的信仰。
16、小到文明出行,大到依法治國,公民法治精神是法治秩序和權威的終極保障,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源之水。
17、法治不僅體現(xiàn)在公民知道多少法律條文,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xiàn)于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
18、 培養(yǎng)公民法治精神,在全社會樹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風尚,使法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對于實現(xiàn)公民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極其重要。
19、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公民要努力做法制精神的踐行者,將法律作為根植于內心深處的一種信念,將法治精神內化成一種生活的品格和方式,作為自己一切行動的思維決策底線和首選的價值判斷標準。
20、 法治精神的弘揚對公民提出了更高的素養(yǎng)和道德要求。
21、要求公民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以積極作為的國家主人態(tài)度,做到信任立法、配合執(zhí)法、倚賴司法、自覺守法、努力護法。
22、堅守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尊重,信仰法治,信任法律,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同損害國家利益、社會秩序和他們權利的違法行為進行斗爭。
23、 四、公民的政治參與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保障。
24、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社會主義法治體 系應當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
25、公民參與首先是指參與政治生活。
26、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包括平等選舉權的行使,即依照憲法和選舉法的規(guī)定參加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直接選舉。
27、為了進一步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應當健全選民推薦候選人的程序,在實踐中適當增加選民推薦候選人當選人大代表的比例,為當選代表與選民溝通提供更多的條件和機會。
28、 五、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是人民依法享有權利和自由的保障。
29、 依法治國 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與自由。
30、我國公民有權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應當進一步發(fā)揮公民在工會、婦聯(lián)以及其他群眾團體中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通過群眾團體監(jiān)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重視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加強社區(qū)建設,發(fā)揮公民自我管理的作用,尤其應當發(fā)揮公民在社區(qū)建設中的作用,通過社區(qū)化解矛盾和糾紛維護社會治安,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質和文化素質。
31、 六、 公民參與立法是完善立法體制的保障。
32、 為了完善我國的立法體制,必須建立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
33、公民參與立法可以防 止關門立法和主觀立法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法律、法規(guī)是否符合國家的實際情況,對于法律的有效實施產生重要影響;公民參與立法可以推動國家機關關注公民的訴求和利益,也可以讓公民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國家機關的工作,有利于優(yōu)化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環(huán)境;公民參與立法也是普法的過程,通過吸收公民到立法過程中來,可以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增強對法律法規(guī)知識的掌握,提高公民的法治觀念和守法意識。
34、 七、公民參與司法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35、 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
36、司法公正離不開公民的參與。
37、首先,應當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在人民陪審員的選拔機制上更加注重向普通公民開放,大力加強人民陪審員法律知識培訓,讓公民平等參與司法;其次,應當通過司法公開,吸引公民參與司法監(jiān)督工作,探索建立公民監(jiān)督司法活動的長效機制,適當擴大公民在司法調解執(zhí)行方面的參與,真正體現(xiàn)公正文明司法的理念。
38、 八、 公民參與政府決策是健全依法決策的保障。
39、 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
40、為了保證公 民有效參與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必須建立公民參與機制,采取聽證或者廣泛征求公眾意見的形式來監(jiān)督決策過程,而且政府重大決策必須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并將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予以公開。
41、同時,公民參與政府重大決策對于監(jiān)督公權力的運行極為必要,政府的重大決策應當以公共利益為主導,公民參與政府決策可以推動政府公共政策的形成與實施,對于確保政府決策制度的科學與合理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