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現(xiàn)在漢格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喪葬禮儀,喪葬習俗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停尸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后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 2.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fā)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 3.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xiāng)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4、 4.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
5、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6、 5.吊唁儀式: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
7、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尸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8、 7.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9、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后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10、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
11、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shù)次。
12、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13、 10.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后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14、 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解析: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 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
15、(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16、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17、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yōu)樗拇?即: 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xiàn)在只燒單數(shù),燒大七)。
18、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
19、(燒五盆紙花)。
20、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21、 還有特別需要一說的是犯七。
22、何謂犯七?就是從亡故之日以農(nóng)歷推算,若逢七之日與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與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23、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沒飯吃”,意思是說,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卻會因此而受罪遭難,所以,遇此情況,活人需要為亡人消災救難,也就是需要上墳為亡人淋七。
24、以山西為例,其具體的做法是:用麻紙剪紙人,其數(shù)目是比亡人之壽多三個,扎于谷桿上,還要剪一把傘,一架梯子,一座橋。
25、把這些紙人圍成一圈,扎到墳頭,中間放傘、梯和橋,然后用水澆放有核桃和棗的漏瓢以淋紙人,并虔誠地念種種提醒亡人的話語,如躲雨了,過橋了,打雷了等等。
26、 從死者咽氣之日算起,每7天為一“七”,“七七”之內(nèi),孝子不理發(fā),不修面,稱為“囚七”。
27、每“七”均需上墳為死者燒紙錢,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
28、七個“七”中如有一個以上的“七”與農(nóng)歷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稱為“犯七”,如果沒有“犯七”,孝子則要在“復山”前討足一百戶人家施舍的米,用來在“復山”那天招待前來致祭的親朋。
29、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的意義: 人死到陰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第一殿秦廣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閻羅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
30、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四十九天后移送陰曹法院經(jīng)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diào)審一次: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四審,(四旬,八十九天)楊氏判官;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周年拜,轉輪明王后、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