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現(xiàn)在蔡蔡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特色建筑簡筆畫,特色建筑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圍龍屋、北京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云南的“一顆印”。
2、客家圍龍屋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jīng)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
3、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4、圍屋始建于唐宋,興盛于明清。
5、圍屋結(jié)合了客家古樸遺風(fēng)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6、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臺灣的屏東、云林、臺中東勢等。
7、2、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合院式建筑,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8、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guī)模規(guī)劃建設(shè)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qū)、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xiàn)了。
9、據(jù)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謂之經(jīng),自東至西謂之緯。
10、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11、”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12、?當(dāng)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制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13、3、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14、窯洞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內(nèi)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15、在中國陜甘寧地區(qū),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dá)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chuàng)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窯洞建筑。
16、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dú)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yīng)用較多。
17、過去,一位農(nóng)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
18、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yè)。
19、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wù)、生兒育女。
20、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chǎn)物、陜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21、4、干欄式建筑干欄式建筑,即干欄巢居,是遠(yuǎn)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風(fēng)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22、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干欄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筑,古時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qū)。
23、這種建筑以竹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筑,下層放養(yǎng)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24、干欄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25、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dāng)是由古越語言轉(zhuǎn)譯而來的音變。
26、此外,一般文獻(xiàn)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筑。
27、這種建筑適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xiàn)在主要流行于中國較偏遠(yuǎn)的地區(qū),包括廣西中西部、云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28、其他國家也有干欄式建筑。
29、5、云南一顆印在云南中部地區(qū)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
30、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
31、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
32、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墻,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33、位于滇中高原地區(qū),與當(dāng)?shù)厮募救绱?,無嚴(yán)寒酷暑,風(fēng)大的氣候環(huán)境特點(diǎn)相適應(yīng)。
34、多采用厚土墻及筒瓦鋪屋頂。
35、通常為樓房,房間分為兩層,牲畜及雜物在樓下,人住樓上。
36、樓下正房是堂屋,作為起居待客之處,堂屋左右做臥室,樓上的中明堂做佛堂。
37、為節(jié)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采用了小天井。
38、外墻一般無窗、高墻,主要是為了擋風(fēng)沙和安全,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dāng)?shù)胤Q"一顆印"。
39、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云南一顆印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干欄式建筑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窯洞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京四合院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客家圍屋。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