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現在冰冰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河西之戰(zhàn)紀錄片完整版,河西之戰(zhàn)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河西地區(qū)系指今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又因其為夾在祁連山(亦稱南山)與合黎山之間的狹長地帶,亦稱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區(qū)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2、 河西地區(qū)原來是大月氏部族的領地,后冒頓單于打敗大月氏,迫其西徙,這里為匈奴占有。
3、匈奴單于命渾邪王統(tǒng)治酒泉及周圍地區(qū),休屠王統(tǒng)治武威及周圍地區(qū),控制西域各國,并南與羌人聯合,從西面威脅西漢王朝。
4、西漢王朝深為憂慮。
5、早在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為了消滅匈奴在這里的勢力,斬斷其右臂,打通西域,漢武帝派張騫(?~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欲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
6、張騫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獲,他保留漢節(jié),居匈奴十年左右,終于率眾逃脫。
7、歷盡千辛萬苦,張騫終于找到大月氏。
8、但大月氏以新居之處肥饒安全,又與西漢距離遙遠,不肯東返打擊匈奴,使?jié)h武帝的希望落空。
9、 經河南、漠南幾次戰(zhàn)役后,匈奴右賢王與單于本部都遭到了沉重打擊。
10、單于主力遠徙漠北后,在大漠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僅剩匈奴左賢王及河西渾邪王、休屠王的軍隊,其中以左賢王部最為強大,但對西漢王朝威脅最大的則是河西匈奴軍。
11、于是漢武帝將下一個打擊目標指向了河西走廊地區(qū)。
12、 折疊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萬余騎兵出擊河西匈奴軍。
13、 河西之戰(zhàn) 河西之戰(zhàn) 漢軍從隴西出塞,6天之內,過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越烏鞘嶺,穿過匈奴5個部落王國,沿途消滅抵抗者,安撫降服者。
14、然后繼續(xù)西進,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亦稱燕支山)1000余里,與河西匈奴軍主力接戰(zhàn),殺其折蘭王、盧胡王(一作盧侯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官,殲滅匈奴軍8900多人,并且繳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15、渾邪王、休屠王戰(zhàn)敗逃走。
16、這一仗,漢軍深入匈奴境內2000余里,幾乎貫穿整個河西走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給河西匈奴軍以沉重的打擊,但由于采取正面平推式進攻,未能聚殲其主力,且使其易有所準備,漢軍雖取勝,自己也損失了7000余人。
17、霍去病班師后,漢武帝下詔,益封二千戶給霍去病,以表彰他首次獨立出征建立的功勛。
18、 折疊第二次河西之戰(zhàn) 漢軍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勝利后,為保證作戰(zhàn)突然性,稍事休整,于同年夏,漢武帝命令霍去病第二次率軍出擊河西地區(qū),并派合騎侯公孫敖隨同出征,發(fā)起第二次河西之戰(zhàn)。
19、 為了保證河西戰(zhàn)役的勝利,牽制匈奴左賢王的兵力,避免其向河西方向增援,漢武帝還派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率萬余騎兵出右北平,進擊左賢王部,策應霍去病軍。
20、霍去病與公孫敖分領數萬騎兵分別由北地、隴西出塞,向西進擊。
21、原計劃兩軍在塞外合軍后一同西進,但公孫敖部途中迷失了方向,未能與霍去病軍會合。
22、霍去病沒有等到公孫敖軍,便獨自率領所部精銳騎兵繼續(xù)依原定作戰(zhàn)計劃,急速前進。
23、霍去病吸取了第一次出擊河西的教訓,采取迂回包抄式進攻,先由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涉過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2000余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qū),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fā)起猛攻。
24、匈奴軍倉促應戰(zhàn)。
25、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殲敵3萬余人,迫降單桓王、酋涂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俘虜5王及5王母、單于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
26、漢軍僅傷亡3千余人。
27、渾邪王、休屠王率殘軍逃走。
28、 漢武帝對霍去病大加贊賞,益封其食邑五千戶,其手下部將也多因功封侯。
29、但是,西漢進攻匈奴左賢王部的軍隊卻出師不利。
30、該路軍以李廣為先鋒,李廣率4千余騎先頭部隊先行出發(fā),張騫所率主力卻未按照預定時間出擊,致使李廣軍北進數百里后,被左賢王軍4萬騎團團圍住。
31、面對優(yōu)勢敵兵,李廣沉著應戰(zhàn),先令其子李敢率數十騎貫穿敵陣,以示匈奴軍易破,穩(wěn)定住軍心,然后將4千騎布成圓陣,外向應戰(zhàn),用弓矢與匈奴軍對射。
32、激戰(zhàn)2日,漢軍死傷過半,匈奴死傷與漢軍相當。
33、最后張騫終于率主力趕到,匈奴軍見不能取勝,遂解圍北去。
34、 漢軍回師后,張騫、公孫敖均以不能按期會合,叛處死罪,后以財物贖免,貶為庶人。
35、李廣則功過相當,未得封賞。
36、匈奴伊稚斜單于得知渾邪王、休屠王兩戰(zhàn)兩敗,喪失河西絕大部分地區(qū),十分惱怒,要對他們嚴加懲處。
37、2王懼怕,無路可投,便于當年秋派使者赴漢乞降。
38、此時2王手中仍有4萬余部眾,號稱10萬。
39、漢武帝恐其中有詐,令霍去病率1萬騎兵前去受降。
40、果然,漢軍未到河西,休屠王突然變卦,拒絕降漢。
41、渾邪王攻殺休屠王,收編其部眾,但人心極不穩(wěn)定。
42、漢軍渡過黃河后,排列成威嚴的隊形前進。
43、渾邪王列陣迎候,其部下一些裨王見漢軍陣容嚴整,心存疑懼,企圖逃走,匈奴陣中騷動起來,局勢眼看將不可控。
44、霍去病遠遠望見,當機立斷,急率小部精騎馳入匈奴陣中,與渾邪王相見,將欲逃跑者8千余人盡行斬首,迫使匈奴軍穩(wěn)定下來,爾后先遣使送渾邪王赴長安見漢武帝,自引匈奴余眾向西漢邊境緩行。
45、漢武帝封渾邪王為漯陽侯,將其部眾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5郡之邊。
46、為了切斷匈奴與羌人的聯系,西漢政府在河西地區(qū)先后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從內地遷移大量人口到這里戍邊、生產。
47、 為了表彰霍去病在這次受降中的功績,漢武帝再次下令益封1700戶給霍去病。
48、兩次出擊河西及接受渾邪王投降的過程中,霍去病充分顯示了其勇武、機智、果斷的軍事指揮才能,其聲望、地位日增,與大將軍衛(wèi)青已不相上下。
49、 河西之戰(zhàn)是漢武帝繼河南、漠南作戰(zhàn)勝利后對匈奴所采取的又一次重大戰(zhàn)略行動,也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最重大的3次戰(zhàn)役之一。
50、這次戰(zhàn)役的勝利,使西漢王朝完全占據了河西走廊地區(qū),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系,為日后向漠北的匈奴單于主力發(fā)動進攻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51、 折疊編輯本段魏攻秦河西之戰(zhàn) 折疊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 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魏軍攻取秦國河西地區(qū)(今山西、陜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作戰(zhàn)。
52、 魏國位于今山西西南、陜西東部及河南中部北部地區(qū),是三家分晉后建立的諸侯強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53、自魏文侯執(zhí)政以來,任用李悝、吳起等一批賢臣、名將,致力于國家與軍隊的改革,使國家日益富強。
54、吳起在魏國推行征兵制,選練了一支精銳的軍隊。
55、其"武卒"能全副武裝,帶三天的糧食"日中而趨百里"(《荀子·議兵》)。
56、魏國欲向西發(fā)展,奪取秦國東部河西之地。
57、秦國是西部諸侯大國,都涇陽(今陜西涇陽西北),因內部權力之爭,頻繁更換君王,不能形成強有力的統(tǒng)治,亦未完成社會變革,雖有東進之意,但軍事實力弱于魏國。
58、魏大將軍吳起采用了先在河西站穩(wěn)腳跟,再大舉進攻擴大戰(zhàn)果,最后鞏固占領地區(qū)的戰(zhàn)略。
59、七年,魏軍首先在河西少梁(今陜西韓城西南)修筑城池,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以便屯兵積糧進攻秦國。
60、秦國隨即發(fā)兵進攻少梁,阻止魏軍修城。
61、兩軍在少梁交戰(zhàn),魏軍擊敗秦軍,繼續(xù)筑城,進行備戰(zhàn)。
62、秦軍沿黃河邊修筑防御工事,以阻止魏軍向外擴張。
63、十三年(前413年),魏軍準備完畢,開始向河西秦軍進攻,深入至秦縱深的鄭地(今陜西華縣西南)附近,大敗秦軍。
64、十四年(前412年),魏文侯又命太子擊率軍攻克繁龐(今陜西韓城東南),驅其民而占其地。
65、十七年(前409年)魏軍經過三年休整,再度發(fā)起進攻以擴大戰(zhàn)果,一鼓作氣,連續(xù)攻克臨晉(即王城,今陜西大荔東南)、元里(今陜西澄城東南)兩城邑,并在臨晉筑城。
66、十八年(前408年),魏軍復克洛陰(今陜西大荔西南)、邰陽(又作合陽,今陜西合陽東南)兩城邑,亦在洛陰筑城屯兵駐守,至此,魏軍已盡占河西之地。
67、秦軍則節(jié)節(jié)敗退,至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邑(今陜西蒲城東南)以防御魏軍,阻其繼續(xù)西進。
68、 河西之戰(zhàn),魏國采用先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再大舉進攻,后擴大戰(zhàn)果的方略,有效地完成了進攻河西之地的作戰(zhàn),將秦軍趕到洛水一帶,擴大了魏國勢力,給秦國以沉重打擊。
69、 折疊第二次河西之戰(zhàn) 背景 秦國在秦獻公時開始政治改革,到晚年時,國力轉弱為強,并企圖奪取魏國的河西郡。
70、 戰(zhàn)役進程 前366年,魏國在武城(今陜西華縣東)筑城,為秦所敗。
71、接著秦在洛陰打敗了魏、韓聯軍。
72、前364年,秦將章蟜領軍越過黃河,攻入魏的河東,在石門(今山西運城縣西南)大敗魏軍,俘虜了魏國相邦公孫痤,并斬首6萬魏軍,在趙國的支援下,秦才退兵。
73、這時周顕王派人向秦祝賀。
74、次年,秦攻少梁(今陜西韓城縣西南),趙國出兵來救。
75、魏國靠著趙國支援才擋住秦國的攻勢。
76、 折疊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 背景 秦國在商鞅實行變法后,開始強大起來。
77、乘魏國忙著與東方各國交戰(zhàn),無暇西顧之際,秦國開始大舉的攻入魏國的河西郡。
78、 秦的攻勢 秦乘魏進圍趙國首都邯鄲的時機,于前354年在元里大敗魏軍,并占領少梁;同時派公子壯伐韓,深入韓地,占領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qū)。
79、前352年,商鞅率軍攻入魏國的河東,攻取了舊都安邑;次年商鞅率軍包圍固陽,魏國固陽的守軍,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只好投降,秦國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80、 魏的反擊 魏國在前352年以后陸續(xù)與東方各國結盟講和后,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擊,在前350年奪回了舊都安邑,西進并包圍了定陽(今陜西延安東南),在魏國的攻勢之下,迫使秦孝公在彤(今陜西華縣)和魏惠王相會修好。
81、 折疊第四次河西之戰(zhàn) 背景 魏國發(fā)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再次圍魏救趙,龐涓率鐵騎軍追擊齊軍,在馬陵到遭埋伏,龐涓自刎而死。
82、魏國在兵力缺乏的情況下,無暇對付秦軍。
83、 戰(zhàn)役進程 三十七年(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軍攻魏上郡重地雕陰(今陜西甘泉南)。
84、魏防守河西的主將龍賈,集中兵力迎戰(zhàn)。
85、經2年激戰(zhàn),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殲魏軍,斬首4.5萬(此據《史記.魏世家》,《秦本紀》為8萬),并俘虜了龍賈。
86、魏被迫于次年將河西郡歸還秦國。
87、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占的河西地區(qū)。
88、 結果 秦收復河西后,并未停止攻魏,繼而攻占焦(今河南陜縣)、曲沃(今河南靈寶東北)、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蒲陽(今山西隰縣)等據點。
89、秦不僅獲得了黃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而且控制了東進中原的大門,為爾后戰(zhàn)勝六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