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迷途》還讓我想起了另一部曾在內地上映過的前蘇聯(lián)電影,名叫《戰(zhàn)地浪漫曲》,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年輕的薩沙在戰(zhàn)地深深地愛上了營長的愛人——有“戰(zhàn)地皇后”美譽的柳芭,十多年后,兩人重逢,柳芭已經成為粗鄙落魄的市場小販,但已經成家的薩沙依舊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著,投入一場艱難的浪漫。與《古墓迷途》相比,這可以視為一種反向的穿越的,一個是尋根之旅,一個是反思戰(zhàn)爭癥候群,但寄托的都是對往昔情懷的迷戀,而這種迷戀的最佳載體自然是女兵?!豆拍姑酝尽分械呐o士是一個標志性的人物,前蘇聯(lián)戰(zhàn)爭片中的美麗女兵是一道風景,最典型的就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那些怒放后凋零的戰(zhàn)地之花,盡管當年的濃眉大眼已經變成了更符合現代審美觀的精巧五官,但在那些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接受過前蘇聯(lián)電影洗禮的人心中激起的情感共鳴是一樣的。
一個超級大國的盛放哀榮帶來的是人們心中巨大的心理落差,追憶曾經的帝國榮光,自然也就成為國運低潮期聊以自慰的心靈雞湯,通過《古墓迷途》,我看到了俄羅斯人心中尚存的英雄情結和復興之夢,至少,他們還保留了“同志”這樣的稱謂。
一部質素平平的二流商業(yè)電影也許會因為有這樣的情懷而具有了特別的感染力,就像這首在影片中出現的歌曲——《莉莉瑪蓮》,當這個旋律一響起,我立刻覺得我心靈深處的沉渣泛起。從在法斯賓德的同名影片中第一次聽到這首一戰(zhàn)中被交戰(zhàn)雙方共同傳唱的德文歌,到現在已經快20年了,但這個旋律就一直被收藏在我的心底,記憶中這是法斯賓德最接近好萊塢風格的一部作品,當時和我一起被感動的身邊的女孩已經杳無音訊,好在還有電影,還有音樂,能讓我的心緒穿越到那個純真年代,提醒我曾經擁有的美好。
展開剩余文章 217 0比起《回到未來》、《迷失》等作品,《古墓迷途》語焉不詳的穿越設計顯得很山寨,基本上是自說自話的歸去來兮,但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玩弄這個情節(jié)噱頭,他只是想讓習慣于CS下的電子模擬對戰(zhàn)的現代青年與六七十年前的“革命先烈”實現一次超時空的對話,經受一次真正的戰(zhàn)火洗禮,其實是一次更有代入感的革命歷史教育,只是在娛樂化的包裝下更加潛移默化而已。有一個情節(jié)很有意思,幾個小混混在穿越之前挖掘戰(zhàn)場遺址,挖出了一個頭蓋骨,其中一人準備用槍將其擊碎,另一人上來勸阻他說:你這實際上是在打你自己。這其中詮釋的也就是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的涵義。
《古墓迷途》中的戰(zhàn)火紛飛沒有了當年《解放》、《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中的氣壯山河,基本上是局部戰(zhàn)斗的短兵相接,現在的俄羅斯電影沒法搞計劃經濟下的人海戰(zhàn)術了,戰(zhàn)場上就那么幾十個人左沖右突,格局小了很多,于是創(chuàng)作者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細節(jié)鋪陳上。在“同志”這個詞被高度異化的今天,在銀幕上反復聽到“XX同志”、“上尉同志”的稱呼還是感覺挺異樣的。當然這不是看風云人物的《建國大業(yè)》,我們在這里看到的只是一群抱有淳樸的衛(wèi)國意識的普通人,而正是同志這樣的稱呼讓這些小人物在那個年代找到了自己信仰的歸屬感,在這個意識形態(tài)包裝下的權利金字塔中,他們只是屬于塔基的部分,影片中的“大師”,在向幾位未來戰(zhàn)士核實了戰(zhàn)爭最后的結局之后慷慨赴死,這種發(fā)自本真的犧牲精神詮釋了這個政權體系中最具人性光輝的一面。
展開剩余文章 246 0《古墓迷途》這個片名翻譯得很拙劣,原名《我們來自未來》與影片的創(chuàng)作主旨更貼切些。與大多數炫技式穿越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同,這里的穿越情節(jié)設置包含了一個衰敗的超級大國對昔日光榮歲月的懷戀和追思,信仰的堅持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夠造就一個民族的內心強大,即使這種強大是建立在巴別塔上的。
我想不起來上次在電影院看俄羅斯電影是什么時候了,似乎還應該追溯到前蘇聯(lián)年代了。這個國家隨體制一起崩塌的還有它的主流文化,前蘇聯(lián)電影那種細膩從容、悠長雋永的唯美氣質如今已蕩然無存,俄羅斯主流商業(yè)電影正在對好萊塢模式亦步亦趨式的模仿中迷失自己,近年在國內上映過的《密碼疑云》、《護寶嬌娃》、《特工008》等都是如此,都顯得生硬粗糙。相比較而言,《古墓迷途》至少還保持了自己在商業(yè)模式下的價值觀訴求。
展開剩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