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現在漢格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翡翠戴一段時間會怎么變化,翡翠戴久了有什么變化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糯種翡翠手鐲戴久了會有微妙的暈散現象,如果經常佩戴一般這種現象會在半年之后出現。
2、翡翠, 也稱翡翠玉、翠玉、緬甸玉,是玉的一種。
3、翡翠的正確定義是以硬玉礦物為主的輝石類礦物組成的纖維狀集合體 。
4、但是翡翠并不等于硬玉。
5、翡翠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達到玉級的石質多晶集合體,主要由硬玉或硬玉及鈉質(鈉鉻輝石)、鈉鈣質輝石(綠輝石)組成,可含有角閃石、長石、鉻鐵礦、褐鐵礦等。
6、 ?在古代翡翠是一種生活在南方的鳥,毛色十分美麗,通常有藍、綠、紅、棕等顏色。
7、翡翠的基本鑒別方法光澤。
8、翡翠經強酸堿浸泡處理后,結構疏松,沒充填之前表面見溶蝕凹坑,使之產生漫反射,光澤變弱。
9、加人樹脂或塑料等有機充填物后,翡翠常有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或者是玻璃光澤與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混合。
10、2、顏色。
11、由于翡翠結構被破壞,內在原有的光學性質也發(fā)生了改變,所以“B貨擴翡翠的顏色分布無層次感。
12、雖然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的綠色仍為原生色,但經過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變白,綠色分布較浮,原來顏色的定向性也被破壞了,看起來很不自然。
13、3、結構。
14、翡翠受到強酸強堿浸泡腐蝕后,有部分物質帶進帶出,在表面及內部沿礦物晶體間形成溶蝕,產生內部的連通式裂隙。
15、在透射光照射下,可見內部縱橫交織的裂隙。
16、在反射光條件下,表面的溶蝕凹坑或蛛網狀網紋清晰可見。
17、4、表面特征。
18、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由于充填物與翡翠本身的硬度差別較大,在原生的裂隙處呈較明顯的凹溝,充填物明顯低于兩邊,許多綹裂組成了縱橫交錯的誓溝渠”。
19、較大的“溝渠”中可見膠結物或殘留氣泡。
20、加工技術較好的漂白加充填處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無上述現象,須更加仔細地觀察和測定。
21、5、密度、折射率。
22、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多數密度、折射率略低。
23、密度為3.33~3.34g/cm,折射率為1.66左右(點測)。
24、但是由于翡翠的礦物組成復雜,某些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值也可能偏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為參考數據,通常不能作為判定翡翠是否經過充填的依據。
25、6、熒光性。
26、無或弱至強的紫外熒光,熒光分布均勻或呈斑雜狀。
27、早期“B貨”翡翠絕大多數有熒光。
28、短波:弱,黃綠或藍綠(藍白);長波:中至強,黃綠或藍白色。
29、但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通常熒光強度較弱或無熒光。
30、7放大檢查放。
31、放大檢查放大檢查是鑒定這種處理翡翠的有效方法。
32、分為表面觀察和內部觀察。
33、用反射光觀察樣品的表面,通常可見到三種情況:①表面明顯可見分布較均勻的“蛛網”狀或“溝渠”狀裂紋。
34、這是確定無疑的漂白充填翡翠。
35、但要注意與拋光不良造成麻點狀表面相區(qū)分。
36、漂白充填處理翡翠裂隙邊緣較為圓滑,“翠性”不明顯;而拋光不良所形成的麻點狀凹坑多呈三角形,邊緣較尖銳,分布不均勻,多出現于顆粒粗大處,“翠性”明顯。
37、②表面拋 光較好,但局部可見細小裂紋相對集中。
38、這是因為翡翠經漂白充填處理后又經過較為細致認真的再拋光,使得表面較光滑,局部細小裂紋是被破壞的翡翠顆粒間的極細小縫隙未被完全充填的表現。
39、③表面極為光滑,細小的裂紋很少,但在表面出現很多類似“翠性”反光的亮點。
40、亮點往往是在較粗大顆粒的表面或內部重疊分布,而不似解理面的片狀閃光。
41、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許多小亮點為小的氣泡,這是由于在充填處理時未能把縫隙里面的空氣全部抽空而保留下來的氣泡。
42、用透射光觀察翡翠的內部結構。
43、經過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結構松散,顆粒邊緣界限模糊,顆粒破碎,解理不連貫。
44、8、敲擊反應。
45、經過漂白充填后的翡翠,其結構被破壞,礦物顆粒間被膠質充填。
46、因此輕輕敲擊后發(fā)出沉悶的聲音,與天然翡翠清脆之聲有明顯的區(qū)別(此法主要適于翡翠手鐲的鑒別)。
47、糯種翡翠手鐲圖示:。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