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現(xiàn)在冰冰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史記刺客列傳司馬遷的觀念,史記刺客列傳豫讓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豫讓最初是給范氏,然后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
2、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guān)系很密切,智伯對他很尊重。
3、正在他境遇好轉(zhuǎn)的時候,智伯向趙襄子進(jìn)攻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將智伯滅掉了,消滅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就是智伯在晉國里的領(lǐng)地)。
4、趙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
5、趙襄子就是趙無恤,公元前475年,執(zhí)晉國國政二十年的趙簡子按照自然規(guī)律死掉了,其子趙無恤嗣立。
6、 豫讓逃到山里,思念智伯的好處,怨恨趙襄子把智伯的頭顱做成漆器,盛了酒漿,發(fā)誓要為智伯報仇,行刺趙襄子。
7、 于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jìn)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
8、他懷揣匕首,伺機行刺趙襄子。
9、趙襄子到廁所去,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讓,衣服里面還藏著利刀,被趙襄子逮捕。
10、被審問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欲為智伯報仇!”侍衛(wèi)要殺掉他。
11、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jǐn)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
12、況且智伯死后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
13、”最后還是把他放走了。
14、 過了不久,豫讓為便于行事,順利實現(xiàn)報仇的意圖,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rèn),沿街討飯。
15、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rèn)識他了。
16、路上遇見他的朋友,辨認(rèn)出,說:“你不是豫讓嗎?”回答說:“是我。
17、”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
18、親近寵愛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豫讓說:“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
19、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20、”他認(rèn)為那樣做有悖君臣大義。
21、 豫讓摸準(zhǔn)了趙襄子要出的時間和路線。
22、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橋(即豫讓橋,據(jù)傳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臺市區(qū)內(nèi);其二在晉祠北一里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下。
23、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
24、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
25、趙襄子責(zé)問豫讓:“您不是曾經(jīng)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智伯的家臣。
26、智伯已經(jīng)死了,您為什么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
27、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28、(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dāng)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
29、至于智伯,他把我當(dāng)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30、)”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
31、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愿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征性地刺殺。
32、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33、 豫讓的事跡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而悲泣。
34、 豫讓行刺趙襄子,舍死忘生,備嘗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
35、他為知己獻(xiàn)身的精神令人感佩。
36、他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重視他,尊重他,給了他尊嚴(yán),所以,他要舍命為智伯復(fù)仇,用生命捍衛(wèi)智伯的尊嚴(yán)。
37、他是一個未能成功的刺客,但這個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他的人格。
38、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
39、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
40、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41、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
42、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43、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44、”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45、襄子如廁,心動,執(zhí)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內(nèi)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
46、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jǐn)避之耳。
47、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
48、”卒釋去之。
49、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
50、其妻不識也。
51、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
52、”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zhì)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53、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zhì)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
54、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55、” 既去,頃之,襄子當(dāng)出,豫讓伏于所當(dāng)過之橋下。
56、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
57、”使人問之,果豫讓也。
58、于是襄子乃數(shù)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讎,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
59、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讎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
60、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61、”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62、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fù)釋子!”使兵圍之。
63、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
64、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65、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原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
66、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
67、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68、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69、 《呂氏春秋·不侵》 豫讓之友謂豫讓之友謂豫讓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嘗事范氏、中行氏,諸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至于智氏,而子必為之報,何故?”豫讓曰:“我將告子其故。
70、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饑而不我食,而時使我與千人共其養(yǎng),是眾人畜我也。
71、夫眾人畜我者,我亦眾人事之。
72、至于智氏則不然,出則乘我以車,入則足我以養(yǎng),眾人廣朝,而必加禮于吾所,是國士畜我也。
73、夫國士畜我者,我亦國士事之。
74、”豫讓,國士也,而猶以人之于己也為念,又況于中人乎? 翻譯:豫讓之友對豫讓說:“您的做法何其糊涂?您曾經(jīng)追隨范氏、中行氏,諸侯把他們都滅掉了,而您不為其報仇;輪到智氏,您卻一定要為他報仇,什么緣故呢?”豫讓說:“我將告訴您這個緣故。
75、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給我衣,我饑而不我食物,經(jīng)常給我與上千人一樣的待遇,是把我當(dāng)作普通大眾了。
76、當(dāng)普通大眾那樣對待我的人,我也當(dāng)普通大眾那樣為他做事。
77、到了智氏這里就不一樣了,出門讓我坐車,進(jìn)門給我足夠的供養(yǎng),大庭廣眾,必然對我施以禮節(jié),這是以國士待我呀。
78、以國士待我者,我也以國士的水準(zhǔn)為他辦事。
79、”豫讓是國士,尚且把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放在心上,又何況中等人呢? 《呂氏春秋·王道》 趙襄子游于囿(yòu)中,至于梁,馬卻不肯進(jìn),青荓(Píng)為參乘(cānchéng,驂乘),襄子曰:“進(jìn)視梁下,類有人。
80、”青荓進(jìn)視梁下。
81、豫讓卻寢,佯為死人,叱青荓曰:“去!長者吾且有事。
82、”青荓曰:“少而與子友,子且為大理,而我言之,是失相與友之道。
83、子將賊吾君,而我不言之,是失為人臣之道。
84、如我者惟死為可。
85、”乃退而自殺。
86、青荓非樂死也,重失人臣之節(jié),惡廢交友之道也。
87、青荓、豫讓可謂之友也。
88、 翻譯:趙襄子在王家園林游獵,轉(zhuǎn)到橋邊的時候,獵馬直往后退,不肯前進(jìn)。
89、青荓是陪乘,襄子就命令說:“去橋下看看,好像有人。
90、”青荓到橋下一看,原是豫讓躲在角落里躺著裝死。
91、豫讓見青荓了,就呵斥說:“滾!我還有事。
92、”青荓忙說:“打小我就和你相好,如今你要做大事,我要是說出,就違背了交友之道;可是你要殺害我君主,我要是不說出,就違反了為臣之道。
93、看樣子,我只有一死了之。
94、”說完就退開幾步,自殺了。
95、青荓并不是樂意死,而是更看重為臣的節(jié)操不能丟,更痛恨為友的情誼拋棄了。
96、青荓和豫讓,可以說夠朋友了。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