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成語“半斤八兩”,用來形容彼此實力相當?,F(xiàn)在的年輕人會問:半斤不應該是五兩嗎?怎么等于82?
其實“一斤等于十六兩”的換算在中國已經(jīng)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1959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務院關于統(tǒng)一中國計量制度的命令》,才開始實行“一斤等于十二兩”的規(guī)定。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中國古代人在計算重量的時候沒有使用方便的“十進制”,讓一斤等于16兩?古人這樣做是否不科學?
這件事還得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丈量說起。
01“一斤等于十六兩”,真的是建立在秦始皇說的“世界是公平的”這四個字上嗎?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負責制定全國統(tǒng)一度量衡標準的宰相李斯成功制定了“度”和“量”的標準,但他對“衡”也就是重量標準沒有什么想法,于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只回復了李斯四個字“世界是公平的”,沒有說他決定了多少。李想了想,偶然數(shù)了一下“天下公”二字的筆畫,恰好是十六,于是決定用“一斤等于十六兩”作為衡量的標準。
這種說法流傳很廣,但現(xiàn)在看來并不成立。只是后人牽強附會的說法。
首先,秦代的官印手跡“天下公”,并不是十六畫。
其次,先秦大部分諸侯國,包括秦國,都已經(jīng)實行了“一斤等于十六兩”的標準。秦始皇只是要求李斯實行國家統(tǒng)一,并不是新造。現(xiàn)在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了這個觀點。
最后,該標準的實施能夠更好地適應當時的實際社會應用,這將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詳細描述。
02古代稱體重采用“十六進制”是否不科學?
現(xiàn)代人習慣了“十進制”,覺得轉(zhuǎn)換“十六進制”很麻煩。但在古代社會,“十六進制”是最方便實用的稱重方式。
在中國古代,用來衡量事物重量的天平和桿秤叫做“稱”。春秋秦時期,稱重工具主要是秤。當時的天平原理與現(xiàn)代天平基本相同,只是結構不同(見下圖):在平衡桿兩端各附一個托盤,托盤用來裝重物,稱之為“砝碼”;另一個托盤上放著要稱重的物體。如果物體很重,那么杠桿的一端直接掛“重物”,另一端鉤住物體。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權數(shù)最有分量。如果所有砝碼都以1-2為單位,稱重操作過于繁瑣,那么多少規(guī)格的砝碼最經(jīng)濟方便?
發(fā)現(xiàn)16斤以下的體重除以16兩最方便。比如一公斤的一半是82,而82的一半是42,42的一半是22,以此類推。結果是,如果重量小于50,你可以通過鑄造半公斤(82)、42、22或124的“砝碼”來稱量這個數(shù)量級范圍內(nèi)的任何物體,“砝碼”的重量減少50%,因此轉(zhuǎn)換操作非常方便。
這個設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經(jīng)濟實用的。這是因為在古代社會,對計量設備的要求特別嚴格,但精密鑄造的成本很高,全國的“重”量很大,所以按照“十六進制”來做“重”是最合理的。這是古人的智慧。
重量以外的計量單位也是秦國規(guī)定的。整個尺度以泰銖為單位,兩斤,兩斤,四斤,一石。二十四銖是一磅,十六磅是一磅,三十磅是一磅,四磅是一石。為什么要設計“三十斤一個,四塊一石”?在那個時候,給軍隊提供食物和草是非常重要的。一磅是一個士兵一周的口糧重量,一石四磅是一個月的口糧重量。
綜上所述,“十六進制”不是秦始皇發(fā)明的,但卻是統(tǒng)一的計量,而且整個“衡”的計量設計在當時是非常接地氣和實用的設計。
03中國稱重系統(tǒng)和衡器發(fā)展簡史
天平有一個缺點,就是“砝碼”的重量只能等于被稱物體的重量,無法從小到大放大,浪費了很多原材料。如果物體很重,操作起來需要很大的力氣。接著,又發(fā)明了另一種稱重儀器,那就是桿秤。
相傳木秤是魯班利用杠桿原理發(fā)明的。他根據(jù)北斗和南斗在秤上刻了13個刻度,定在13兩一斤。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又加了“福祿壽”三星,成為16兩一斤。為什么要加“福祿壽”三星?除了與標準天平系統(tǒng)統(tǒng)一之外,還告誡交易者要誠實守信,不能少兩斤;否則,缺一兩不是福,缺兩兩是福,缺三兩是命短。一般是在秤上的刻度嵌入金屬絲,然后打磨。鱗不能是黑色的,因為黑色的“鱗星”代表“黑心”。做生意不能有黑心。
實際上,桿秤是由不等臂秤演變而來的。在現(xiàn)存的戰(zhàn)國古籍《莫箐》中,人們最早掌握了杠桿原理,并開始嘗試用不等臂天平測量重物。
真正實用的桿秤出現(xiàn)在東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壁畫中就有桿秤圖,說明桿秤已被廣泛用作稱重器具。
自發(fā)明以來,桿秤一直是中國稱重和測量的主流工具。現(xiàn)在,桿秤仍然是農(nóng)村市場最常見的稱重工具。這也應該算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
這一制度的主要演變發(fā)生在民國時期。1915年,北洋政府頒布《電力法》,其中第二條明確規(guī)定“尺倉平準制度與萬國權都統(tǒng)制度之建設,應齊頭并進”。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度量衡法》,其中第二條規(guī)定:“中華民國度量衡采用國際通用的公制為標準制,一種臨時性的輔助制度稱為市制。”第五條:“市制長度為三分之一米(簡寫為尺),重量為二分之一公斤(簡寫為斤),容量增加到市升(簡寫為斤)。一公斤分十六兩,一千五百尺定為一里,六千平方尺定為一畝,其余定為小數(shù)。”第十一條:“凡與度量衡有關的事項,除私人交易的臨時市場制度外,一律實行標準制度。”這意味著度量衡完全符合國際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市場體系一直沿用了一段時間。1959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fā)布《國務院關于統(tǒng)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以國際公制為基礎的原有市場制度,習慣于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通用,可以保留”,但又規(guī)定“市場制度原定為16兩一斤,因換算困難,應改為12兩一斤。至此,“一斤等于十六兩”的古代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重量單位都采用了國際通用的克和公斤作為單位。為了與國際接軌,考慮到普通人的使用習慣,我們做了公斤與公斤之間的換算。一公斤等于一公斤,公斤與公斤之間采用二進制,即一公斤等于二公斤,公斤與二之間采用十進制。
度量衡,自古以來就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它關系到公平、正義和誠信。有些歌曲是關于:
天地之間有梗,重的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