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位于中國東部,是合肥的省會。安徽近江而近海,跨淮河、長江、新安江。是中國文化大省,形成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瀘州文化四大文化圈。
如今,安徽省轄16個地級市,分別是合肥、蕪湖、滁州、阜陽、安慶、宣城、宿州、馬鞍山、亳州、池州、六安、淮南、淮北、銅陵、黃山、蚌埠。安徽地處南北交界地帶,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安徽所轄的城市在歷史上曾多次更名。讓我們看看,如果用過去的名字,哪個城市的名字會比較好聽?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長江和淮河之間,南接皖南,北接皖北。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丘陵起伏,山巒重疊。這是一個居住和旅游的好地方。
春秋時期,合肥先后屬吳、楚,秦屬九江郡。漢代屬淮南郡,東晉南北分裂,合肥成為南北爭奪的重鎮(zhèn)。唐代合肥長期屬廬州,元代升為廬州道,明清為廬州府。
合肥這個名字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廬州這個名字內涵更豐富,更宏偉,更能代表合肥的歷史文化,所以改成廬州更合適。
阜陽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華北平原南端。富陽是甘洛、管仲、包、、的故鄉(xiāng)。歷史上,富陽西湖曾與杭州西湖齊名。中國十大國寶之一的商代青銅器龍虎尊在阜陽出土。
春秋時期,阜陽分屬不同郡,東漢屬禹州,三國時曹魏屬汝陰郡,北魏屬潁州。
唐代潁州,宋代順昌府,元代汝寧府,明代潁川衛(wèi),清代潁州府。從阜陽的歷史沿革來看,阜陽早就被稱為潁州,把阜陽改回古潁州是最合適的。
蚌埠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該地區(qū)以平原為主,南部散布著丘陵。蚌埠素有“明珠之城”的美譽,素有回宇之鄉(xiāng)、淮上明珠之稱。
秦當時屬九江郡、泗水郡,隋唐屬濠州,南宋與金朝對峙時期蚌埠的隸屬關系變化頻繁。屬元昊府,明代稱鳳陽府,清代屬鳳陽府。蚌埠在歷史上曾被稱為濠州?;氐焦糯?,把蚌埠改成濠州更合適,氣勢恢宏,很能契合江淮名城蚌埠的氣質。
滁州位于江蘇省和安徽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西部,屬于安徽省的東部。滁州南臨長江,東臨京杭大運河。它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滁州有許多旅游景點,包括醉翁亭、瑯琊山、明皇陵等等。
三國時,滁州是戰(zhàn)亂之地,區(qū)劃變動頻繁。東晉時設南橋縣,南北朝時改隋為滁州,唐為淮南路,北宋為淮南東路、淮南西路。
元屬揚州路、安豐路、淮安府,明清均屬鳳陽府。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滁州歷史上使用過南橋、鳳陽兩個名字。相對來說,南橋的歷史細節(jié)更多。古代改成南橋比較合適。
蘇州位于安徽省北部,東臨沿海,東北與江蘇省宿遷、徐州接壤,南接蚌埠,西接淮北,西北與河南省商丘、山東省菏澤接壤。
秦屬泗水縣、黨縣,東漢屬郭培縣、喬軍縣,東晉屬裴軍縣,隋屬蘄城縣。唐憲宗時期設立蘇州,宋代設立保靖軍和懷遠軍。元為蘇州,明代屬林好府,后期屬鳳陽府,清代屬鳳陽府?;氐揭郧埃烟K州改成齊城更合適。
亳州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就在這里活動,這里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商朝建立于商朝,建都亳州190年。
西漢時屬沁水縣、裴軍縣,三國魏時以橋鎮(zhèn)縣為“都城”命名。西晉為喬軍郡,南北朝為亳州,隋為喬軍郡,唐代為亳州,沿用至今。亳州在歷史上被稱為喬軍和譙城。古代改成譙城比較合適。
淮南,位于華東、安徽中北部、長三角腹地、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多彩淮南”之稱,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沿淮城市。
西漢時期先后屬淮南州、九江縣管轄,東漢屬九江縣,唐代屬淮南路,明清屬鳳陽府?;茨线@個名字由來已久,但淮南還有一個更久遠的名字叫周萊。周萊是春秋時期在淮南建立的諸侯國?;茨弦恢庇械孛?,直到明朝才改周萊為鳳臺。所以,在過去,改淮南為州是合適的。
淮北,位于安徽省東北部,北接宿州市蕭縣,南接亳州市蒙城縣、渦陽縣,東接宿州市埇橋區(qū),西接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
西漢屬沁水縣、裴軍縣,東晉屬彭城縣,唐代屬徐州、蘇州,北宋屬淮南路,元明清屬徐州、蘇州?;幢睔v史上是四戰(zhàn)之地,地理變遷十分頻繁。但是,追溯到古代,淮北可以命名為徽相城。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江淮之間,大別山北麓,地處江淮,東有吳越,西有荊楚,北有中原。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東漢屬秦橫山郡、九江郡,東漢屬九江郡、廬江郡,唐代屬廬州、壽州,明清屬六安鳳陽州、廬州州。歷史上,今天的六安是幾個古代轄區(qū)的結合體,但六安是夏朝皋陶后裔的一個封地,所以回到古代六安就可以叫藁城。
安慶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宛河入江處,西與湖北接壤,南與江西接壤,西北為大別山主峰,東南為黃山余脈。安慶是中國戲曲的故鄉(xiāng)。
屬秦九江郡、西漢淮南國、東漢廬江郡、東晉廬江縣金溪郡、唐代周樹、唐代淮南道、五代十國周樹、北宋周樹德慶軍、元代安慶道、明清安慶府。如果回到古代,安慶可以改名為周樹,大氣響亮,寓意美好。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南與黃山市相望。它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的所在地。
自秦以來,池州一直隸屬于揚州、張羽郡、丹陽郡、江州等地。初唐設池州,后改為秋浦縣,后改為宋代池陽縣。此后,池州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追溯到以前,用詩意的名字“惠秋浦”最合適不過了。
銅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北接合肥,南接池州,東臨蕪湖,西接安慶。銅陵,因銅而名,因銅而興,被譽為“中國古代銅都,當代銅基地”。
秦代銅陵為郡,東漢銅官鎮(zhèn),東晉華僑設定陵郡。隋將定陵郡并入南陵郡。唐易安縣,南唐改易安縣為銅陵縣,銅陵之名沿用至今。回到以前,用易安這個古名就不錯了。忠于整個世界是個好名字。
馬鞍山位于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東臨南京,北接滁州,西接合肥、蕪湖,南接宣城。城市整體地形比較平坦,北高南低。它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從秦朝到西晉,馬鞍山都屬于丹陽郡。隋開元九年,華僑定居安徽省南部當涂縣,管轄固戍城。這是固戍作為當涂縣城的開始,此后一直如此。北宋屬太平郡,元代為太平道。明改太平路為太平府,所轄各縣保持原樣,直至清朝?;氐竭^去,還不如把馬鞍山的名字改成太平。
蕪湖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蕪湖是長江下游平原的組成部分,零星分布著低丘和殘丘。它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蕪湖得名很早,西漢丹陽郡,蕪湖就是其中之一。蕪湖縣的名字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九子是蕪湖歷史上最早的舊址名稱。春秋中期,九子城址位于蕪湖東南的水陽江南岸。九子因“地勢低洼,鳥雀云集”而得名。所以蕪湖可以改成九子。這個名字來源于《詩經(jīng)》,有一個非常好的含義。
宣城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宣城自古就有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宣城自西漢以來就是江東大郡。
西漢時期,丹陽郡位于宛陵,即現(xiàn)在的宣州區(qū)。西晉時,丹陽郡設宣城郡,轄宛陵。此后,宣城為州縣行政區(qū)。南宋是寧國府,元代是寧國路,明代是寧國府,一直到清末。宣城歷史上曾用過宛陵、宣州、寧國等名稱。相對來說,寧國更能代表宣城的歷史文化。
黃山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不僅是徽商的故鄉(xiāng),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新安畫派、新安醫(yī)學、徽派建筑、徽派四雕、徽派盆景影響深遠?;談∈蔷﹦〉那吧?,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秦與中國統(tǒng)一,黃山地區(qū)歸屬會稽縣,隨后設立四合縣和順化縣,這是黃山市最早的行政區(qū)劃。宋宣和三年,平歙州人方臘起義后,改周舍為徽州。從那以后,直到清三年790年,徽州作為州府的名稱一直沒有改變。所以回到古代,把黃山改名為徽州是最合適的。
這些都是在安徽各個城市使用過的名字。你覺得哪個名字比較好聽?歡迎留言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