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川遷徙圖(每日物語|葛志川遷徙圖)
錯綜多變的藝術,給了我們最復雜、最細致、最細膩的心潮澎湃。
在接下來的3分鐘里,我將陪你欣賞這幅世界名畫。
品味藝術,讓你的靈魂安息。
葛之川的遷徙圖,創(chuàng)作于元代,長139.5厘米,寬58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晉代道士葛洪隨家人遷居羅浮山修道的情景。畫面中,葛洪手里拿著一把羽扇,穿著道袍,回頭望去。在他身后,他的老伴騎著牛抱著嬰兒,一個仆人牽著一頭牛。這幅畫以山川為主體,高山、瀑布、流泉、單棵畢克樹、西灘草橋,以及畫中的人物,構成了一幅深邃而審慎的山水人物畫。畫中左下溪流最亮,襯托出葛志川的形象。山、石、樹、泉的畫面共同營造了一個幽靜祥和的地方,反映了當時文人的隱逸追求。
宋朝和明朝之間有一個短暫的元朝,蒙古人用鐵馬征服了這片土地。在不到一百年的政權統(tǒng)治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漢人沒地位,文人沒地位,人只能忍辱負重,文人只能隱居山林,過閑云野鶴的生活。出身名門的王蒙生活在這樣的亂世,在仕與隱的矛盾中進行了艱辛的藝術探索。
“葛之川遷徙圖”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一個經久不衰的母題。自唐末以來,一些畫家將這一主題引入繪畫中。這個故事維系著葛洪逃避塵世,逃入羅浮山的想法。傳統(tǒng)學者也將《葛之川遷徙圖》視為隱居山林、閑適生活的象征。
王蒙和葛洪雖然生活在很長的時間間隔,但他們都很有名,并經歷了相似的經歷。兩人都想當官,卻被世人拋棄。最后,他們選擇了逃避這個世界。王蒙早期作品中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為官思想。他多次為官,但看到當時政治腐敗,百姓疾苦,卻無能為力。再加上學者朋友的勸說,他決定退隱山林。由于生活與理想無法統(tǒng)一,他用隱逸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超然恬淡的思想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王蒙(1308-1385),元代畫家,字,號祥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他在元末為官,在泰安知州,后因胡案死于獄中。王蒙能的詩文書法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很大,與黃、真武、倪瓚并稱“元四家”。傳世的代表作品有《清邊隱居圖》、《春山讀書圖》、《葛之川遷徙圖》、《秋山草堂圖》等。
明天我們會的
【約好的時候說】(咱們)不見不散/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