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現(xiàn)在冰冰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小孔成像原理需要透鏡嗎,小孔成像原理及特點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小孔成像特點就是:成的像是實像2、成的像與物體大小之比為(小孔到成像屏的距離)除以(小孔到物體的距離)3、成的像與物體大小比列相同4、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顛倒(與原物體成中心對稱)5、小孔越小 成像越清晰 但是亮度會比較小。
2、小孔成像特點是光的直線傳播,各種顏色的光都能通過小孔后成像。
3、小孔成像特點如果物體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與物體的顏色完全一樣。
4、小孔成像時,像的清晰程度與小孔的大小有關、跟小孔的形狀無關。
5、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屏幕與物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我們把這樣的現(xiàn)象叫小孔成像。
6、前后移動中間的板,屏幕上像的大小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光沿直線傳播的性質。
7、拓展資料:小孔成像,大約兩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國的學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
8、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9、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墻體與物之間,墻體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影,我們把這樣的現(xiàn)象叫小孔成像。
10、前后移動中間的板,墻體上像的大小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光沿直線傳播的性質。
11、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大約兩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國的學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
12、《墨經(jīng)》中這樣紀錄了小孔成像:“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
13、說在端。
14、”“景。
15、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16、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17、在遠近有端,與于光,故景庫內也。
18、”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
19、“午”指兩束光線正中交叉的意思。
20、“端”在古漢語中有“終極”,“微點”的意思。
21、“在午有端”指光線的交叉點,即針孔。
22、物體的投影之所以會出現(xiàn)倒像,是因為光線為直線傳播,在針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來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
23、“與”指針孔的位置與投影大小的關系而言。
24、“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
25、“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線,就像射箭一樣。
26、“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說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線,則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線,則成像于上部。
27、于是,直立的人通過針孔成像,投影便成為倒立的。
28、“庫”指暗盒內部而言。
29、“遠近有端,與于光”,指出物體反射的光與影像的大小同針孔距離的關系。
30、物距越遠,像越??;物距越近,像越大。
31、《墨經(jīng)》在兩千多年前關于小孔成像的描述,與今天的照相光學所講的是完全吻合的。
32、原理: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擾的情況下沿直線傳播太陽給人類以光和熱,這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光源。
33、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了白晝和黑夜。
34、每到晚上,黑暗就籠罩著大地。
35、生活在遠古的人類祖先,對黑夜是無能為力的。
36、黑暗給人們以可怕、可惡的感覺,直到今天黑暗仍為人們用來形容邪惡。
37、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個世紀,人類才發(fā)現(xiàn)火也能提供光和熱。
38、開始是使用天然火,以后又發(fā)明了人工摩擦取火。
39、人工摩擦取火的發(fā)明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劃時代進步,它“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40、生活在五十萬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已經(jīng)懂得使用天然火,大約在幾萬年前人類又學會了用鉆木的方法人工取火。
41、火在長時期里一直是人們唯一可以利用的人造光源,后來人們創(chuàng)造了油燈、蠟燭,還是離不開火,一直到近代光源的發(fā)明才取代了火。
42、通過對光的長期觀察,人們發(fā)現(xiàn)了沿著密林樹葉間隙射到地面的光線形成射線狀的光束,從小窗中進入屋里的日光也是這樣。
43、大量的觀察事實,使人們認識到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44、為了證明光的這一性質,大約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國杰出的科學家墨翟和他的學生作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理。
45、雖然他講的并不是成像而是成影,但是道理是一樣的。
46、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小孔成像。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