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小故事(20個成語小故事,可以增長知識和智慧)
(1)用鐵杵研磨針頭
【典故】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不愛讀書,經(jīng)常逃學(xué)在街上游蕩。
有一天,李白又沒去上學(xué)。他在街上閑逛,環(huán)顧四周,不知不覺中,他已經(jīng)到了城外。溫暖的陽光,歡快的鳥語,隨風(fēng)搖曳的花朵,讓李白驚呼:“這么好的天氣,整天在屋里讀書,該有多無聊???”
走著走著,在一間破舊的小屋門口,坐著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婦人,她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你在干什么?”
"我想把這個鐵杵磨成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然后低下頭繼續(xù)磨。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的繡花針嗎?”
“當(dāng)然!”
“可是,鐵杵什么時候能磨成細(xì)繡花針?”
老婦人問李白:“水滴能穿石,愚人能移山。為什么鐵杵不能磨成繡花針?”
“可是,你多大了?”
“只要我比別人努力,就沒有我做不到的事?!?/p>
老婆婆的話讓李白很慚愧,所以她回去后,再也沒有逃學(xué)。我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學(xué)習(xí),最后我成了一個不朽的詩人。
[解讀]
不管做什么,只要有毅力,就一定會成功,一切都有回報。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學(xué)習(xí)上勤奮、努力、堅持,取得好成績是沒有問題的。
(2)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一個心胸開闊、胸懷大志的人。但他小時候是個調(diào)皮的男孩,不愛讀書。進入青年時期,他意識到自己知識貧乏,深感不讀書不能報效國家,于是開始努力讀書。他博覽群書,認(rèn)真研究歷史,于是開始刻苦讀書。他博覽群書,認(rèn)真研究歷史,從中學(xué)到了很多知識,學(xué)習(xí)進步很大。他曾多次出入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人才。當(dāng)祖逖24歲時,有人推薦他去打官司。他沒有答應(yīng),依然孜孜不倦地學(xué)習(xí)。
后來,祖逖和他的童年好友劉坤一之擔(dān)任首席圖書狀態(tài)。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經(jīng)常同床共枕,而且有著共同的崇高理想:建功立業(yè),振興晉國,成為國家棟梁。
有一次,在半夜,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他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覺得半夜聽到雞叫不吉利,我不這么認(rèn)為。我們聽到雞叫就起來練劍怎么樣?”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在公雞打鳴后起床練劍,劍在舞動,鏗鏘作響。春天來了,冬天來了,寒冷來了又去,永不停息。好事多磨。經(jīng)過長時間的刻苦學(xué)習(xí)和訓(xùn)練,他們終于成為能寫好文章、能帶兵打勝仗的多面手。封為大將軍,實現(xiàn)了報效國家的愿望;成為統(tǒng)帥的劉琨掌管河北、幽州的軍事,也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文采和軍事謀略。
[解讀]
這個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奥勲u起舞”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朝氣蓬勃,前途無量,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起來。
(3)遲到總比不到好。
【典故】
這個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莊辛的大臣。有一天,他對楚襄王說:“你在宮中時,左有國君,右有夏侯;你出門的時候,延齡君和壽童軍一直跟著你。你和你們四個人熱衷于奢侈和淫蕩。郢(楚都,今湖北江陵縣北)必危,不顧國事!”
王翔聽了很不高興,生氣地罵:“你瘋了嗎?你是不是故意用這些陰險的話來迷惑人?”
莊信不慌不忙地答道:“我真的覺得事情一定要發(fā)展到這個地步,不敢故意說楚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繼續(xù)相信這個人,楚國一定會滅亡。既然你不相信我,請允許我躲在趙看看會發(fā)生什么?!扒f辛在趙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出兵侵楚,被迫流亡陽城(今河南隰縣西北)。我覺得莊信的話不錯,就趕緊派人把莊信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狗,還不算太晚;羊跑了再補羊圈也不晚?!?
[解讀]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我只知道怎么找樂子,不知道怎么做事。結(jié)果注定是悲慘的失敗。
“亡羊補牢”這個成語就是建立在上面兩句話的基礎(chǔ)上的,意思是事情出了問題以后,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比如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因為對事情的發(fā)展估計錯誤,冒進,陷入了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他耐心地把事情重新考慮了一遍,從這個錯誤中吸取了教訓(xùn),認(rèn)為一切從零開始為時不晚。
(4)盲人觸摸大象
【典故】
據(jù)古印度佛經(jīng)記載,古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拜佛念經(jīng),非常虔誠。但當(dāng)時國內(nèi)宗教邪教眾多,大多數(shù)臣民被其說教所迷惑,內(nèi)心混亂,不利于國家的治理。王晶想讓自己的臣民都皈依佛門,于是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樣子來教育和誘導(dǎo)他們。王景對他的朝臣說:“請找?guī)讉€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里來?!笔拐吆芸煺偌艘蝗好と?,把他們帶到了宮殿。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王報告說:“陛下,您下令尋找的盲人已經(jīng)被帶到了宮殿的前面?!辩R王說:“你明天一早就把盲人領(lǐng)到大象園,讓他們每個人只能摸到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后馬上帶他們到皇宮前的廣場?!?/p>
第二天早上,鏡王召集所有大臣和數(shù)萬平民聚集在皇宮前的廣場上。人們在喧嘩中竊竊私語,沒有人知道國王要宣布什么重要的事情。很快,天使把盲人領(lǐng)到了鏡王的高座上,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下來。王問盲人:“你們都摸過大象嗎?”盲人們異口同聲地說:“我摸到了大象!”王靜補充道:“你們每個人告訴我大象長什么樣!”摸著大象腿的瞎子先站起來說:“告訴開悟的君主,大象就像一大桶顏料?!泵笙笪舶偷南棺诱f:“陛下,大象應(yīng)該像掃帚?!泵笙蠖亲拥南棺诱f:“陛下,大象真像一面大鼓?!比缓?,摸大象頭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大象牙的說大象像角,摸大象尾巴后面的說大象像棍子,摸大象耳朵的說大象像簸箕。最后,摸著大象鼻子的瞎子說:“圣王,大象真像一根粗繩子。”一群盲人分成幾組,吵來吵去,說自己對,說別人錯。他們?nèi)ョR王千,并認(rèn)為,“陛下!大象真的像我說的那樣!”這一刻,在場的臣民都在為此大笑,鏡王也看著眾人意味深長地笑了起來。
[來源]
《大涅槃經(jīng)》三十二:“觸齒者言如蘆根,觸耳者言如簸箕,觸鼻者言如杵,觸足者言如木臼,觸脊者言如床,觸腹者言如甕,觸尾者言如繩?!?/p>
[解釋]
打個比喻,一個人僅憑片面的理解或局部的經(jīng)驗去猜測事物,想要做出全面的判斷。
(5)等待兔子。
【典故】
相傳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dāng)他遇到一個好年景時,他只是溫飽而已。饑荒時,他會挨餓。他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太懶太膽小。他懶,什么都怕,總想迎接交付給他的意外財富。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犁地,周圍都是打獵的人。叫喊聲四處波動,受驚的小獸逃命去了。突然,一只兔子,不偏不倚,撞到了他的田根。
那天,他吃了一頓美味的飯。
從那以后,他就不種地了。日日夜夜,守護著神奇的樹根,等待奇跡的出現(xiàn)。
[解讀]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比喻試圖不勞而獲,或者固守狹隘的經(jīng)驗而不知變通。
(6)“促進幼苗生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個農(nóng)夫,他覺得自己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所以整天憂心忡忡。一天,他拿著鋤頭去地里干活。他覺得稻秧好像根本長不大,就苦思如何讓稻子長高。
突然,他靈機一動。他毫不猶豫地卷起褲腿跳進稻田,開始把一棵棵秧苗拔高。晚上,農(nóng)夫設(shè)法完成了他聰明的杰作,得意洋洋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訴妻子:“我要告訴你一件大事。我今天想到了一個好主意,讓我們地里的秧苗長了不少?!鞭r(nóng)夫的妻子半信半疑,讓兒子去地里看看是怎么回事。兒子聽說家里的水稻長高了,興奮地飛到田里去看。這時,他發(fā)現(xiàn)稻秧已經(jīng)長高了,但卻耷拉著,快要枯萎了。
[解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學(xué)宋朝農(nóng)民的做法。一切都有它的順序。如果我們只想早點完成它,我們就會破壞它的秩序。最終,我們不僅不能提前完成,而且將一事無成。
(七)買椽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美麗的珍珠,打算賣掉它。為了賣個好價錢,他絞盡腦汁把珍珠包裝好。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珍珠的“地位”自然會上升。
楚人發(fā)現(xiàn)了價值不菲的木蘭,請來能工巧匠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椽子),用桂皮和花椒香料熏盒,聞起來清香撲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雕刻了許多美麗的圖案,并在上面鑲上美麗的金屬花邊。它看起來閃閃發(fā)光,是一個精致而美麗的工藝品。
就這樣,楚人小心翼翼地把珍珠裝進箱子里,在市場上出售。
到了市場不久,就有很多人圍過來欣賞楚人的箱子。阿正國人看著手里的盒子看了很久,才放下。最后他出高價買下了楚人的箱子。鄭付完錢,拿著箱子走了回去。但他走了幾步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退貨。楚人還沒想完,鄭人已經(jīng)到了楚人面前。只見鄭人把打開的箱子里的珍珠拿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忘了在箱子里放一顆珍珠,我特地回來還珍珠?!庇谑青嵃颜渲榻o了楚人,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一邊往回走。
楚人拿著歸還的珍珠尷尬的站在那里。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沒想到精致的外包裝超過了盒內(nèi)的價值,以至于“喧賓奪主”讓楚人哭笑不得。
[解讀]
鄭人只注重外表,而忽略了本質(zhì),使他做出了不當(dāng)?shù)倪x擇。楚人的“過度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填寫數(shù)量。
【典故】
據(jù)《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牛,喜歡排場。有300人在為他吹簫。他經(jīng)常讓三百人一起給他吹鈸。有個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鈸??吹竭@個機會,他去了齊宣王,要求加入吹鈸隊。齊宣王把他放在吹球隊,給了他很高的薪水。完全不懂吹鈸的南國先生,總是和隊伍混在一起,拿著鈸裝腔作勢。我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一直沒有被發(fā)現(xiàn)。
齊宣王死后,齊敏國王繼承了王位。與齊宣王不同,他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鈸,而是喜歡讓人們一個一個地給他吹鈸。郭先生聞訊,只得落荒而逃,不敢再裝吹牛皮。
[解讀]
正如一句西方諺語所說,你可以在某個時候欺騙一些人,但你不能欺騙所有人。南老師不會吹鐃鈸,但他假裝會吹鐃鈸,最終還是會送人。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于利用好的學(xué)習(xí)條件。在齊宣王的300人吹團隊中,有299名其他音樂家,有豐富的學(xué)習(xí)資源。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于編造數(shù)字,自欺欺人,只能逃跑。
(9)跟著地圖走。
【典故】
孫楊,春秋時期秦國人,據(jù)說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說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馬的好壞。人們稱孫楊為伯樂,因為據(jù)說伯樂是掌管天上馬匹的神。
據(jù)說伯樂把自己豐富的馬知識經(jīng)驗編成了一本書《配馬經(jīng)》。在書中,他寫出了千里馬的各種特征,并畫了許多插圖,供人們在馬的知識方面參考。
樂有一個智力低下的兒子。他看過父親的《馬慈悲》,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了《項》這本書,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額頭高,眼睛大,蹄子像一堆堆的酒曲”,于是他拿了一本書出去試試眼力。
不遠(yuǎn)處,他看見一只大蛤蟆,捉住它,告訴他的父親:“我找到了一匹好馬,和你在《示馬經(jīng)》里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一堆曲塊!”
樂看著兒子手里的大蛤蟆。他不禁又好笑又生氣。他幽默地說:“這‘馬’愛跳,不會騎!”
[來源]
這個成語出自譯林伐山。伯樂《馬經(jīng)》有“旭日東升,蹄如累?!敝f,他的兒子捧著《馬經(jīng)》就是為了得到一匹馬??吹酱蟾蝮【徒兴?“馬也是一樣,只是蹄子不如累的?!?/p>
[解讀]
按形象找好馬,比喻墨守成規(guī),墨守成規(guī)。現(xiàn)在跟著線索走。找,找,馬就是好馬。
(10)邯鄲漫步
【典故】
相傳兩千年前,壽陵有個年輕人,叫顏。如果不知道他姓什么,就叫他守陵青年吧!
這個守陵少年衣食無憂,長相中等,但就是缺乏自信,常常無緣無故地自卑——衣服好,菜香,站坐優(yōu)雅。他學(xué)習(xí)他所看到的,失去他所學(xué)到的。雖然他做出新的改變,但是他做不好一件事,他不知道自己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
他的家人勸他改變這個問題,他認(rèn)為是家人管得太多了。
親戚鄰居,說他是斷熊棍,根本不聽。久而久之,他懷疑自己是否應(yīng)該這樣走路。他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幾個人有說有笑,只聽有人說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叫美。他一聽就覺得惡心,趕緊上前一探究竟。沒想到,那些人看到他,哈哈大笑,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有多美?他無法想象。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去了遙遠(yuǎn)的邯鄲學(xué)步。
當(dāng)他到達(dá)邯鄲時,他覺得一切都很新鮮,令人眼花繚亂。看到一個孩子走路,覺得活潑、漂亮、有學(xué)問;看到老人走路,他覺得穩(wěn)了,有學(xué)問了;看女人走路,搖曳,學(xué)習(xí)。就這樣,只過了半個月,他連路都走不動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回去。
[解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xué)步”比喻機械地模仿別人。不去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反而會失去自己的長處和技能。
(11)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講的是一只淺井青蛙和一只東海烏龜?shù)墓适隆R惶?,一只淺井里的青蛙在東海看到了一只大海龜,高興地對它說:“我太高興了!出來在井場邊跳來跳去,進去在井壁的磚縫里歇息;當(dāng)我跳進井里時,水浸濕了我的腋窩和臉頰;當(dāng)我游到淺灘的時候,泥湯迷了我的腳。我擁有一口水井。螃蟹和蝌蚪都比不上我。要不你下來看看?”
東海烏龜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膝蓋就卡住了。東海之鱉緩緩后退,然后向淺井蛙講述大海的模樣:“千里之外的言語,不足以說明大海的浩瀚;用一個詞高一千里來衡量它的深度是不夠的。禹治水九年,海水并沒有增加多少;商湯八年的凌晨,海水并沒有減少多少……”淺井里的青蛙傻眼了,嚇壞了,茫然地丟著什么東西。它認(rèn)為有一個比它的井更大的世界嗎!
[王朝]
戰(zhàn)國時期
[來源]
莊子秋水:“井蛙在海中不能言,困于空?!?/p>
[解讀]
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空。比喻心胸狹窄的人。
(12)葉公喜歡龍。
【典故】
魯哀公經(jīng)常告訴別人他是多么渴望人才,他是多么喜歡有知識有才能的人。有一個叫的人,聽說非常歡迎有才能的人,就從很遠(yuǎn)的地方來到魯國,請求去看看。
張已經(jīng)在魯國住了七天了,但是他沒有等到的影子。最初,魯哀公說他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為了趕時髦,向其他君主學(xué)習(xí)。他沒有把前來求見的張子當(dāng)回事,早就忘記了。張很失望也很生氣。他在魯哀公給司機講了一個故事,讓司機講給魯哀公聽。
然后,張子悄悄地離開了。
終于有一天,想起張曾用改錐求見,就要叫車夫去接張。對司機魯哀公說,“他已經(jīng)走了?!?/p>
魯哀公不明白。他問司機:“他沒來找我嗎?怎么又走了?”
于是,司機把張子留下的故事轉(zhuǎn)述給了魯哀公。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叫葉的人,總是吹噓自己多么喜歡龍。他在腰帶鉤上畫了一條龍,在酒具上刻了一條龍,在家里和臥室到處都刻了一條龍。天上真龍得知葉高高如此喜歡龍,感動不已。有一天,真龍落在了葉子高高的家里。它把頭伸進窗戶參觀,在大廳里拖著尾巴。這片葉子太有見地了,它嚇得臉色發(fā)白,驚恐萬分,拔腿就跑。龍真的很不解,也很失望。其實葉爺并不是真的喜歡龍,只是形式上和口頭上的喜歡。
[解讀]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像葉高高這樣的人還真不少,經(jīng)??陬^上標(biāo)榜一套,一旦要認(rèn)真起來,卻臨陣退縮。這和葉公浩龍有什么區(qū)別?
(13)偷鐘。
【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智伯滅范。有人跑到范家偷東西,看見院子里掛著一口大鐘。這座鐘是用上等青銅制成的,它的形狀和設(shè)計都很精致。小偷高興極了,他想把這只精致的鐘帶回自己的家。但是這個鐘又大又重,所以它不能被移動。他想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破鐘,然后分開搬回家。
小偷找到一把大錘子,用盡全力朝鐘砸去。砰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跳。小偷慌了,心想這下慘了。這噪音不就等于告訴人家我在這里偷鐘嗎?情急之下,他撲到鈴鐺上,伸出雙臂想要捂住,可是鈴鐺怎么可能捂住呢?鐘聲仍在向遠(yuǎn)處飄去。
他越聽越害怕。他自由地收回雙手,試圖捂住耳朵。“咦,鈴聲越來越小,我聽不見了!”小偷振作起來?!熬剩∥娌蛔《渚吐牪灰婄娐暳藛?!”他馬上找來兩個布球塞住耳朵,心想現(xiàn)在沒人能聽到鐘聲了。于是我一松手,撞了一下鈴,鈴聲很響,傳得很遠(yuǎn)。人們聽到鐘聲齊鳴,抓住了小偷。
[來源]
這個故事出自魯?shù)摹洞呵镒灾贰?/p>
[解讀]
“偷鐘”說是“偷鐘”,比喻愚蠢的自欺欺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武器的人,他去市場上賣矛和盾。
很多人來看他,于是他舉起盾牌,向大家吹噓道:“我的盾牌是世界上最強的,再鋒利的東西也無法刺穿它!”
然后,賣武器的拿起另一支矛,吹噓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鋒利的。再牢固,再堅固,也擋不住它的戳。一旦打中了,呵呵,馬上就刺穿了!”他得意極了,又大叫道:“快來看,快來買,世界上最堅固的盾和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旁觀者走上前來,拿起一支矛和一面盾,問道:“如果你用這支矛去戳盾,會發(fā)生什么事?”“這——”旁觀的眾人都驚呆了,頓時哄堂大笑,都散了。
賣武器的人拿著矛和盾走了。
[來源]
韓非子的困境
如果一個客人被盾牌卡住,他以盾牌的力量而聞名:“什么都不能困住?!彼Q贊他的矛說:“有了我的矛的好處,一切都會被困住?!比藗儜?yīng)該說:“如果你給了一個矛,卻掉進了一個盾里呢?”人們能夠做出反應(yīng)。
[解讀]
“矛”是古代兵器,有長柄和金屬矛頭,用來刺殺敵人?!岸堋?,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擋敵人刺殺的武器。矛盾的比喻:不一致或矛盾的語言和行為。
水滴和石頭會穿破。
【典故】
宋朝的時候,張怪牙是重陽的縣令。當(dāng)時士兵經(jīng)常辱罵將軍和小官,以侵犯他們的軍官。張雅認(rèn)為這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并決心糾正這種現(xiàn)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視。突然,他看到一個小官員慌慌張張地從金庫里出來。張崖喝了小官吏,發(fā)現(xiàn)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這個小官支支吾吾了很久才承認(rèn)是他從政府軍那里偷的。張崖把那小官吏帶回大堂,下令拷問。小官吏不服氣:“一分錢不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崖大怒,判曰:“一日一元,日數(shù)千,索鋸斷,水滴石穿?!睘榱藨土P這種行為,張承亞在大廳里將這個小官吏斬首。
[解讀]
“水滴石穿”這個成語原意是指小錯不改就會變成大錯?,F(xiàn)在只要堅持,總能有所成就。
(16)以他人為榜樣。
【典故】
Xi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她是春秋時期的越南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很吸引人,但她身體不好,心痛。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衣服,準(zhǔn)備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胸口一陣疼痛,于是她把手放在胸前,皺起了眉頭。雖然她的樣子很不舒服,但是遇到她的村民都夸她,說她比平時漂亮。
村子里有一個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長得不漂亮??吹酱謇锏拿總€人都稱贊施的手漂亮,她學(xué)會了像施那樣挺胸,皺著眉頭,慢慢地走在人們面前,以為有人會稱贊她。她本來就很丑,再加上她刻意模仿施的動作和裝腔作勢的樣子,更讓人反感。有人看到后,趕緊關(guān)門;有的人搶著拉老婆孩子走。他們比以前更看不起董石了!
[解讀]
董氏只知道氏眉清目秀,卻不知道那是因為氏本人的美貌。他刻意模仿她,只給后人留下了一個“東施效顰”的笑話。
(17)睡覺膽大。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相鄰,戰(zhàn)事頻繁。有一次,王武率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古靈射中右腳,傷重不治而死。吳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三年后,夫差去攻打越國,為父親報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富教交戰(zhàn),吳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守會稽。吳派兵追擊,將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形勢非常危急。這時候,勾踐聽從大夫的文計,準(zhǔn)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一些美女,秘密派人去見吳太宰,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終于同意了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rèn)為不能和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帶著妻子去了吳國。夫妻倆住在福查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守墓養(yǎng)馬。每次夫差出行,勾踐總是拿著鞭子,畢恭畢敬地跟著。后來,吳王夫差病了。為了表示對夫差的忠誠,勾踐親自嘗了夫差的大便,以判斷夫差痊愈的日期。夫差患病的日期與勾踐的預(yù)測相吻合。夫差認(rèn)為勾踐對他又親又忠,就把勾踐夫婦放回了越國。王勾踐回國后,決心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在柴火上,坐在哪里,就在哪里掛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國難。經(jīng)過十年的積累,越國終于由弱國變?yōu)閺妵?,并最終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地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