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本身講究的是精神上的平淡,雖然精神上的平淡似乎和漁獲沒有太大的關系,尤其是野釣,釣才是王道。但是老釣手常說,比較靠譜的漂流方法就是清楚的知道目前的暗沉,可以根據(jù)中年魚的情況合理的調整暗沉。只有這樣的漂移方法才比較靠譜。釣魚正常抓魚是有可能的,但是雙餌的水下狀態(tài)和暗沉我一無所知。這次我可能會釣到一條好魚,但下次不會了。
漂流本身的平淡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漂流目的和垂釣目的的高低。比如調整浮漂,拉起浮漂增加釣眼,這是一個消光的過程,但是把釣眼高低作為消光的衡量標準顯然是不合理的。釣魚目的增加只是表面現(xiàn)象,核心是雙餌、副線、鉛落在水里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所以衡量心智遲鈍的是“境界”而不是釣魚目的的高低。如果狀態(tài)相同,釣魚目的的高低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所謂最有靈性的狀態(tài),我們通常把它想成是浮相能夠快速傳遞的狀態(tài),也就是子線繃得緊緊的狀態(tài)。所以說到釣魚,一定是釣精神。如果在水底釣魚,最精神的狀態(tài)就是魚餌觸底,魚餌懸空的狀態(tài),這是調四釣二的標準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魚只要碰到魚餌浮子就能迅速做出反應。但在釣底,一是很難找到這樣一種魚餌觸底,魚餌懸空的狀態(tài),二是在野釣中似乎完全沒用。如果都是這種狀態(tài),釣眼越高越暗沉,但是幾只眼睛浮力的差異對暗沉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關于最平淡的狀態(tài)有很多看法。鉛墜到底肯定是最遲鈍的,但是鉛墜到底之后,就不屬于掛釣的范疇了。所以雙鉤一直躺在底部,雙股絲放松彎曲的狀態(tài)通常被稱為最遲鈍的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鉤飄移狀態(tài),也就是眼睛下抬時發(fā)生的狀態(tài)。達到這種狀態(tài)后,如果繼續(xù)拉起浮漂,釣點數(shù)量不會增加,但子線會更彎,鉛墜會更靠近水底。當釣魚目的改變了,也意味著鉛墜開始觸底。對于野釣來說,似乎這種狀態(tài)用的更廣,尤其是底釣。
靈性或者平淡,只是一種隨波逐流的狀態(tài)。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對魚來說不一樣而已。以撈底為例。如果釣到沒有小魚的黑洞,可以聰明一點,這樣釣魚效率會更高。如果在野外釣魚,說話生硬很正常。但是,這里還有一個誤區(qū)。如果餌料被被子線收緊,這種狀態(tài)更容易出現(xiàn)失速現(xiàn)象。如果繩子松弛彎曲,魚餌更容易被魚吸進嘴里。所以魚的嘴輕,魚的攝食力度小的時候,就要稍微鈍一點。畢竟對于釣魚來說,不是浮相的豐富。首先要保證的是魚餌能被魚吃掉。
從狀態(tài)上看,下餌,懸餌,再下餌,下餌,下餌,下餌,下餌,下餌,下鉤,最后下餌是最有效的。這就是鈍化的過程。如果在鉛墜到底的時候抓2只眼,在魚餌觸底、魚餌懸空的時候抓2只眼,自然鉛墜到底更鈍,所以單純看釣眼不看狀態(tài)顯然不能衡量漂流的鈍。請喜歡你的收藏,每天按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