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普魯士(普魯士大事記)
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布塞·勞公爵(Duke saubusse Rau)在波羅的海南岸的維斯瓦河、奧得河和雷凱尼河兩岸建立了第一個定居點,開始同化當?shù)氐墓牌蒸斒烤用瘛?/p>
124年,條頓騎士團征服了波羅的海南岸的普魯士,同化了當?shù)氐睦掀蒸斒咳?,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
1512年,勃蘭登堡推選阿爾布雷特·阿喀琉斯的孫子阿爾布雷特為條頓騎士團第37任大團長。
1522年,條頓騎士團尋求神圣羅馬帝國的保護,阿爾布雷特參加了由查理五世皇帝主持的紐倫堡帝國議會,尋求德意志王公的協(xié)助。
1525年,條頓騎士團首領阿爾布雷特宣布條頓騎士團世俗化,皈依基督教路德教,建立普魯士公國,效忠波蘭國王,首都為哥尼斯堡。
1618年,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特·弗里德里希(albrecht Friedrich)無子去世,其女婿勃蘭登堡伯爵約翰·西吉斯蒙德(John sigismund)繼任普魯士公爵,建立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
1657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與波蘭王國簽署了《威勞條約》。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出兵支持波蘭抗擊瑞典,波蘭承認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脫離了附庸關系。
70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支持領導神圣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zhàn),換取神圣羅馬帝國授予他普魯士國王稱號,改名為腓特烈一世。
1772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俄羅斯帝國和奧地利大公國利用波蘭內部危機,第一次瓜分波蘭,獲得西普魯士。
1773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將首都從哥尼斯堡遷至柏林。
1815年,根據(jù)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的領土從梅爾邁爾河延伸到萊茵河,成為德意志居民占多數(shù)的德意志邦聯(lián)中的強國,歐洲列強之一。
1834年,普魯士在德國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的德國各州都加入了該同盟。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
1918年,德國戰(zhàn)敗投降,德意志帝國和普魯士王國滅亡。
1919年,艾伯特在魏瑪召開國民議會,通過了德意志共和國的臨時法規(guī)《魏瑪憲法》。根據(jù)魏瑪憲法,普魯士成為德國的一個州,即“普魯士自由邦”。
1932年,納粹黨在德國議會和普魯士國家選舉中取得優(yōu)勢。赫爾曼·戈林成為德國議會和普魯士國家的議長,并控制了普魯士內政部和警察。
1947年,盟軍最高軍事控制委員會正式下令廢除普魯士。原普魯士國家的領土分別并入波蘭和蘇聯(lián),以及英法美蘇占領區(qū)。前普魯士邦政府的財產由同盟國和蘇聯(lián)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