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坦尼克號(泰坦尼克號沉沒100多年)
1998年中國電影票房只有8.3億,但是有一部電影票房達到了3.6億,那就是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
這部電影震撼了當年中國人的心靈,甚至被寫進了中學語文課本。番茄君還記得語文課老師組織全班一起看《泰坦尼克號》的場景。
當羅斯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時,全班驚呼連連。老師尷尬地撓了撓頭,說:“美國人真開放。”
可以說,在中國很多人心中,《泰坦尼克號》是浪漫的象征。杰克和羅斯的愛情感動了整整一代人。羅斯脖子上戴的《在海的中心》和席琳·迪翁演唱的主題曲《我心永恒》都寄托了他們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泰坦尼克號沉沒后,最后一個獲救的人是一個名叫郎芳的中國人。卡梅隆透露,在《泰坦尼克號》的海水中,有一場杰克和羅斯之間的戲是受這個中國男人的啟發(fā)。
奇怪的是,109年過去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知道這個故事,甚至郎芳的兒子也不知道。
當記者走進他家時,他透露,父親生前從未向他提起過這件事,他似乎只知道故事的結(jié)局。
我父親為什么要隱瞞這段歷史?背后是什么?
4月16日,一部紀錄片《六個人: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幸存者》(以下簡稱《六個人》)將登陸內(nèi)地影院,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將首次展現(xiàn)在國人面前。
泰坦尼克號可以看做兩個故事。
一個故事是美國的故事。當船沉沒時,一位美國紳士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婦女和兒童。杰克和羅斯上演了一場不朽的愛情。整個故事充滿了美國英雄主義。
第二個是中國的故事,用卡梅倫的話說,是一個“被隱藏、被擦洗、被刪除”的悲劇故事。
這個故事已經(jīng)塵封了109年,4月16日上映的《六個人》講述了這個故事。
歷史上的泰坦尼克號是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生產(chǎn)的豪華輪船。當它第一次航行時,船上的大多數(shù)乘客是美國人。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客船,有“不沉”的美譽。
從某種程度上說,泰坦尼克號是英美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英國是一個不落的帝國,美國被稱為燈塔國,與“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在名稱上有一定的重合。
其實泰坦尼克號有很多隱患。它在首航前四天才開始招募船員。很多船員沒有接受過專業(yè)培訓,很多船員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折疊救生艇。他們甚至不知道把望遠鏡放在哪里。結(jié)果冰山來的時候只能用肉眼觀察,錯過了最好的逃生機會。
可惜這些隱患都被大家忽略了。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首航,它從英國南安普敦出發(fā),前往美國。
結(jié)果在首航中,船員喝得酩酊大醉,導致大船偏航。不顧冰山警告,固執(zhí)的船長命令繼續(xù)提高速度。終于在4月14日夜,大船撞上冰山,造成船上2224人中的1517人遇難,造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海難。
海難發(fā)生后,英美沒有第一時間追究責任,而是忙著唱贊歌。
發(fā)生海難,真相是,在救生艇上,獲救的不僅僅是婦女和兒童,還有頭等艙的男性乘客,占了一半。
但媒體報道時卻采用了春秋畫,在標題上加了“婦孺得救”,制造了一種一等君子把生存的機會讓給婦孺的假象。
當700多名幸存者抵達紐約港時,他們被迫簽署了一份保密協(xié)議,要求不能向媒體透露一個字,并得到了一份豐厚的封口費。
救生艇靠岸僅兩個半小時后,美國喉舌《紐約時報》就發(fā)表了一篇報道。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而不是問責,包括置生死于度外的船長,船沉時還在玩命的小提琴樂隊,身處險境的男乘客。
讀了這篇報道,讀者深受感動。多么男人,多么浪漫,多么行為藝術(shù)!
事件發(fā)生后,美國政府發(fā)起了一場籌款活動,為死者建造一座紀念碑。
你看,原本因為機組人員失職造成的天災人禍,在美國的危機公關(guān)后,變成了感人的英雄贊歌,那1517人的靈魂只能永遠沉睡在大西洋冰冷的海底。
英美導演了一出好戲,把悲劇變成了喜劇,小丑變成了英雄。
我們知道一部精彩的劇需要反派來襯托主角。
反派,不可能是英國人,也不可能是美國人,只能是中國人。
那艘船上有八名中國人。沉船事故發(fā)生后,中國有2人遇難,6人獲救,其中郎芳是最后一名獲救乘客。
全船的存活率是31%,而中國人的存活率是75%。按理說再黑也到不了中國。
然而,美國在1882年簽署了《排華法案》。他們叫囂著要人權(quán),卻完全不把中國人當人看。
所以,1912年4月15日,當其他700多名幸存者帶著封口費和幸福的余生從紐約回國時,這6個中國人卻被美國當成了跳梁小丑。
6名中國人抵達紐約后,被要求在24小時內(nèi)離境。之后,他們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并設法生存下來,但他們不得不夾著尾巴生活。
因為美國媒體已經(jīng)把他們當成負面典型宣傳了,說他們是非法移民,說他們打扮成女人跑救生艇,說他們從廢墟到婦女兒童。
瞎指揮的隊長成了英雄,死里逃生的中國人成了小丑。這是泰坦尼克號沉沒后中國的故事。
2012年,紀錄片導演亞瑟·瓊斯在了解到泰坦尼克號的真相后,想拍一部紀錄片來揭露它的歷史。
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給卡梅倫發(fā)了一封郵件。得知真相后,卡梅隆立刻覺得《泰坦尼克號》過分美化了這場災難。他想做點什么,于是聯(lián)系了兩個年輕人,表示愿意做這部紀錄片的制作人和資助人。
導演亞瑟·瓊斯在中國給自己取名為羅飛。他帶著他的團隊走遍世界,花了五年時間研究、拍攝、剪輯,終于制作出了這部優(yōu)秀的紀錄片《六個人》。
這部紀錄片撕破了美國的虛偽,為中國6名無辜者平反,并在此基礎上揭露了歐美國家數(shù)百年的反華歷史。
與其看紀錄片,不如見證一段歷史。
雖然《排華法案》在上世紀40年代就被廢除了,但美國國內(nèi)的“反華情緒”卻越來越持續(xù),近年來愈演愈烈。
從2020年開始,特朗普炮制“中國病毒”言論。
到今年3月的“新疆棉花事件”。
最近美國頻繁發(fā)生針對亞裔的襲擊事件。
可想而知,未來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環(huán)境會受到進一步擠壓。
別再幻想美國尊重什么人權(quán)了??纯此麄冃麓_診的疫情病例和不斷上升的死亡人數(shù)。他們連人命都不尊重,怎么可能尊重你的人權(quán)?
紀錄片《六個人》是一場及時雨,六個中國人的經(jīng)歷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
中國的睡獅是英美帝國用鴉片和炮火打開的。近百年來,我們受盡各種屈辱,一度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好在中國人骨子里有一種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泰坦尼克號沉沒,中國爆發(fā)了辛亥革命,一批批仁人志士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獻出了生命,最終促成了新中國的成立。
尊重不是乞求的,而是靠實力贏得的。
抱著“一拳開,以避百拳”的心態(tài),面對朝鮮戰(zhàn)場上的美國人。這樣才有了1971年的乒乓外交,1972年中美建交,中國逐漸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重新獲得了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quán)。
看六個人不僅僅是一種消遣,一種好奇,而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
六個中國人的名字在西太平洋海底已經(jīng)沉寂了109年?,F(xiàn)在是時候把它們打撈上岸,做成標本來警醒中國的每一個人了。就像海報里的廣告語說的“永遠不要提起,永遠不要忘記。”
4月16日,和番茄君一起走進電影院,見證這段塵封109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