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者無畏。
作者:張
來源:新莊課堂(ID:xinzuangketang)
聰明人知道嗎?
人們習慣于用知識的多少來區(qū)分人的聰明和愚蠢。比如,聰明的人知識淵博,愚蠢的人無知。
其實就智慧而言,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qū)別不在于有沒有一些具體的知識,而在于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知識上的不足。
智者知道自己的無知,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傻子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或者即使知道也不會承認。
所以老子說,“知不知道,是公平的。我不知道,我生病了?!?/p>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知?!弊釉?“吾有智乎?無知。我卑微的老公問我,空空。兩頭敲,累死我了?!?/p>
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蔽抑牢沂裁炊疾恢馈?jù)說一個雅典人曾經(jīng)聲稱自己無所不知,想和蘇格拉底辯論。辯論結(jié)束后,蘇格拉底對他的學生說:我比這個人聰明!學生:你怎么知道的?蘇格拉底回答說,我們都不知道什么是善或惡,但他認為他知道,而我知道我不知道。所以,我比他聰明一點。
莎士比亞說:“傻子自以為聰明,聰明人自以為是傻子?!?/p>
哲學家羅素說:“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痛苦的一件事是,那些認為一切都是確定的人是傻瓜,而那些有一定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卻充滿了懷疑和猶豫?!?/p>
任何科學發(fā)現(xiàn)都是從承認無知開始的。
無知無所畏懼
為什么智者知道自己無知,愚者卻不知道自己無知?
因為,一個人生產(chǎn)和擁有一定知識的能力,也是對知識本身進行評價的能力。缺乏這種技能不僅意味著他無法獲得這種知識,還意味著他沒有能力意識到自己沒有這種知識。比如一個不懂語法的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犯了語法錯誤。相反,一個懂語法的人知道自己的句子有沒有犯語法錯誤。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谒膫€心理學實驗(涉及欣賞幽默的能力、邏輯推理、語法等。),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eger)和大衛(wèi)·杜寧(David Dunin)在1999年發(fā)表于《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一篇文章中得出以下結(jié)論:
能力低的人有一種“錯覺優(yōu)越感”,會錯誤地高估自己的認知能力;這種認知偏差來自于他們無法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由于缺乏元認知的自我意識,他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實際能力和表現(xiàn),高估的程度與實際能力成反比。例如,實驗中得分最低的一組參與者平均排名第12位,但參與者的自我評價排名第62位,不僅遠高于實際排名,也高于平均排名(第50位)。
杜寧-克魯格效應在現(xiàn)實中隨處可見。比如我1977年高考的時候,和我同一個考場的幾個考生,每門課結(jié)束后都有說有笑,感覺很好。但是最后都沒有考上大學。越是不知道錯誤答案是什么的人,越不可能知道自己考得不好。
杜寧-克魯格效應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俗話說的“無知者無畏”。作者在論文開頭引用的犯罪例子對此提供了很好的解釋。
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麥克阿瑟·惠勒(McArthur Wheeler)的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接連搶劫了兩家銀行,而且在搶劫過程中他沒有任何偽裝。晚上11點,電視新聞節(jié)目播放了銀行的監(jiān)控錄像,惠勒很快被逮捕。
當警察給他看監(jiān)控錄像時,他一臉愕然,喃喃自語:“我臉上全是檸檬汁!”原來他以為只要臉上涂了檸檬汁,監(jiān)控攝像頭就很難識別他的真面目。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了他的不幸。
杜寧-克魯格效應值得我們關(guān)注,不僅因為它給無能者帶來個人悲劇,還因為它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災難。不止一個哲學家說過,人類歷史上很多壞事都是好人做的。好人做壞事十有八九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一些經(jīng)濟悲劇只是好人做的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