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論語文教育)
最近在和一個朋友聊天,說想找一個農民工當輔助工,抬設備,搬東西。一個月3500,我另一個朋友笑了。你只能用這些錢找一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我一聽就覺得不對勁。
我粗略算了下普通本科的學習成本,包括小學初中高中12年,大學4年,一共16年。我單獨算了一下學習費用,普通小學一年4000元,6年24000元,初中一年6000元,3年18000元,高中一年10000元,3年30000元,其他學費(小學到高中),購買了學習。總計:17.2萬。
我們來算一下普通本科畢業(yè)生五年內的收入。福建廈門普通專業(yè)畢業(yè)生工資一般本科3500-4500。這里,中值是4000。第一年工資4.6萬,不包括房租一個月1000,手機費和飯費,公交費,衣服等一個月600,沒有其他大額支出。年支出19200!如果每年增加800,每年多交3000,第二年總收入5.76萬,第三年6.72萬,第四年7.68萬,第五年8.64萬,合計33.4萬。五年的支出大概在12.5萬左右,剩下的12.5萬扣除生活費!也就是說,為了學習投資17.2萬,畢業(yè)后5年內不能歸還!有人說,讀書是為了賺錢,是為了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那我想說,那些偷稅漏稅,為一部電視劇上億的明星,值得她嗎?你創(chuàng)造了什么價值?用什么?
這讓我很難過??戳诉@么辛苦的書,我承認大學里很多人就是玩玩談戀愛!在這里,我說的是有良心的大學生。難道他們不應該得到更好的待遇嗎?很多農村孩子上大學容易嗎?這讓我反思中國的教育。
模型是統(tǒng)一的。父母更關心孩子的成績,而不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否快樂,這比成績有很多社會影響。什么學區(qū)房,各種補習班,讓孩子苦不堪言,初中競爭嚴重。據說會決定你的未來。親戚朋友一來就問成績,給家長和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這個想法是從哪里來的?它來自于我們的科舉考試。他們不是有才華的人嗎?不能在其他領域有所作為?好大學的專業(yè)把他們拒之門外?。?!
我對教育的看法。有人說高中要普及化,我覺得沒必要!初中學到的知識足夠日常生活使用,而高中的代數(shù)、英語、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用到。我的建議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分興趣班。四年級的孩子已經確定了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喜歡學習的會分到學習班,喜歡運動的會分到體育班,喜歡科學的會分到理科板。教他們系統(tǒng)專業(yè)的教學,教他們探索發(fā)現(xiàn)!當然要教一些基礎知識,但只是作為輔助!他們的愛好第一!就像一些國際獎項,中國人少,很多人不反思,因為其他國家的干預。我們這個大環(huán)境會誕生諾貝爾獎嗎?初中的時候還是這樣。你去讀書,大學里的專業(yè)會更精。只有按專業(yè)成績錄取,才能獲得各專業(yè)人才的良好平臺,讓各行各業(yè)百花齊放。
所以我的觀點是從興趣出發(fā)培養(yǎng)專業(yè),拒絕統(tǒng)一學習相同的知識。學習需要細分,然后轉化為專業(yè),這樣才能保持連續(xù)性。我相信,只有自己喜歡的,才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創(chuàng)造不可能,獲得更高的工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