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原名廣州灣,為什么不是廣州灣?湛江因古時設(shè)湛川縣而得名。今天的沾川縣在哪里?筆者近日走訪了濉溪縣吳塘鎮(zhèn)湛川村。
沾川縣探索
我和朋友開車去了占川村,在一座小橋下過了占川河,進了村委會辦公樓。該村原名神川村,因“神”與“湛”諧音而改名為湛川村。歷史上,神川縣和神川巡檢司都設(shè)在這里,政府部門的會址應該在神川村,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今天的湛川村就是當年的深川縣嗎?
我從看過的書上知道,這個地方在1400多年前的南齊時位于莘縣。隋煬帝十八年,改為神川縣。我同意陳(原濉溪博物館館長)先生的觀點。按地理位置來說,該縣位于濉溪的中西部。我們可以推斷,當時的深川縣的管轄范圍可能比樊沙縣大得多。隋朝初年,也許是因為神川郡疆域大,人口多,又增加了一個鐵壩郡,這是濉溪歷史上第一次設(shè)置三個小郡。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楊迪即位后,由于政府腐敗,很快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隋朝被推翻后,唐貞觀二年,撤銷深川、范沙兩縣,并入鐵壩縣。這次合并縣,可能是因為當時縣政太多,行政區(qū)域太小,所以合并了。此后,神川、樊沙兩縣被廢棄。
600多年后,元朝三十一年,朝廷再次選擇了神川村。這次不是重建縣治,而是設(shè)立神川巡檢司,加強北部灣的治理。村委會請占川村小學的毛星老師做我們的向?qū)АK释占驼泶謇锏奈氖焚Y料。他指著湛川村的這條河,就像老師指著黑板一樣。他說,湛川河原是海河,以羅崗嶺的牛鼻泉為源頭,河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北部灣。舊時漁船乘潮,溯流而上,至戰(zhàn)川村。
這個細節(jié)讓我大吃一驚。眼前的湛川河好像是一條小溪。不過仔細看,兩邊的古堤岸都比較寬。圍墾耕作使河道變窄,兩岸山巒綿延。紅堪嶺與鎮(zhèn)海嶺遙遙相對,形成了“一船留港,萬帆不渡”的天然門戶。隋朝建縣后,航運貿(mào)易繁榮。宋元時期,甘陽、柳下、界碑等沿海地區(qū)處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笆锔G群”蔚為壯觀,瓷器名揚海外。朝廷在此設(shè)巡檢司,既隱蔽了兵力又方便了海上貿(mào)易的護航,“引兵巡邏,讓幾個賊歇民安”。
明武年間,倭寇騷擾雷州半島東部沿海,戰(zhàn)事愈演愈烈。朝廷設(shè)雷州衛(wèi),將神川巡檢司遷至酒仙村。清雍正10年遷至東海東山市場。劉禹偁巡修三十七年,今。
然而在這里,除了湛川村和湛川河的名字,幾乎看不到古代衙門的痕跡。近年來,經(jīng)過很多學者的調(diào)查研究,他們做出了一個判斷:現(xiàn)在的占川村是一個由各地遷到這里的雜居村。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毛先生帶我們?nèi)チ撕訉Π兜某噼F灣嶺,也叫紅坎嶺。有一個地方被群眾稱為“鐵爐”,據(jù)說是上古時期的神川郡舊址。通過現(xiàn)場觀察和分析,地面上散落著一些窯廢粘土。地面雖然寬闊,但是坡度比較大,不適合群居?,F(xiàn)在,種了一片荔枝林。我們認為古縣城遺址不可能在這里。我們離開赤鐵灣嶺,往南走,到了鎮(zhèn)海嶺,也就是現(xiàn)在當?shù)厝私械那斑M農(nóng)場(萬家隊)。這里地勢比較高,西鄰湛川河。也可能是遺址,但是經(jīng)過開發(fā),嶺頭的地貌已經(jīng)完全改變,根本找不到遺址的痕跡。
據(jù)毛先生介紹,該村東部的面積約為一平方公里,東、西、南三面被湛川河環(huán)繞,形成了一條天然的護城河。在這里設(shè)立一個小縣是最理想的。發(fā)掘了一些出土文物,可能證明了該縣的舊址。
沾川縣沿革
齊(公元524年)位于莘縣。隋煬帝十年(公元590年),在湛江麻章舊村設(shè)鐵壩縣,深川、樊沙兩縣即今遂溪。十八年至神川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徐聞縣仍為南河州。十四年,分合浦縣、合浦府、領(lǐng)???、遂康、鐵壩、樊沙四縣(注:此“十四年”,年號記載可能有誤,深川縣也有遺漏;為免存疑,省略年號應該是唐武德十四年的小品,但沒有唐武德十四年年號,也可能是武德朝老人們的懷念)。
唐貞觀元年,南河州改為東河州。第二年(公元628年),扶綏康縣定名為徐聞縣,神川、番沙鐵壩縣為行省。1988年,東河專區(qū)改為雷州(注:雷州名稱由此開始)。
唐天寶元年,雷州改??悼ぁ?002年(公元734年),將鐵壩縣改為濉溪縣,這是濉溪設(shè)置為市州的開始。
宋開寶四年,雷州改為雷州軍,領(lǐng)水為康、濉溪、徐聞三縣。
元雷州軍改雷州道,郡仍屬宋制。
洪武元年,雷州道改為雷州首府,隸屬廣東省,參政議政。郡仍在宋制之下。
因為它在清朝。
從上面,我們得出兩個判斷:
按照南齊到唐貞觀的兩年:628-524 = 104年,深川郡經(jīng)歷了104年左右;按照從元三十一年到明洪武年間的推算:1638-1294 = 344年,神川巡檢司經(jīng)歷了300年左右。雅木遺址難以保存并不奇怪,但神川郡的存在和設(shè)置對湛江城市的歷史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廣州灣回歸
1899年11月16日(光緒二十五年10月14日),清政府簽訂《中法廣州灣互租界條約》,劃定廣州灣租界。最終租賃范圍在北緯20° 45至21° 17,東經(jīng)107° 55至108° 16之間,橫跨濉溪、吳川兩縣的部分陸地和兩縣之間的港灣水域(今湛江灣),陸地面積518平方公里。連海域面積2130平方公里。法國租借范圍內(nèi)的陸地和港灣,總稱為廣州灣。赤坎、湖廣(包括九仙村)、海頭、東海、潿洲、坡頭和赤焰松都在范圍之內(nèi)。
1943年3月,日軍占領(lǐng)廣州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國民政府與法國政府在重慶簽訂《中法關(guān)于解決廣州灣租地問題特別協(xié)定》。8月22日,中央社宣布,廣州灣新建了一座城市,新名字叫湛江。9月21日,廣州灣日軍投降儀式在赤坎舉行。10月19日,中法交接儀式在位于廣州灣的法國前部長辦公室舉行。從此,47年的法國殖民統(tǒng)治和2.5年的日本法西斯統(tǒng)治結(jié)束,廣州灣正式回歸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