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晚上看電視的時候收到朋友的消息,讓我給她一個剛剛在朋友圈發(fā)的奶茶廣告的贊,說可以用25個贊換一杯奶茶。我說25個贊很牛逼。在古羅馬,一個贊就足以殺頭。朋友不理解
晚上看電視的時候收到朋友的消息,讓我給她一個剛剛在朋友圈發(fā)的奶茶廣告的贊,說可以用25個贊換一杯奶茶。
我說25個贊很牛逼。在古羅馬,一個贊就足以殺頭。
朋友不理解。贊美顯然是贊美別人的好方法。你們都不希望別人在用顫抖的聲音上頭條的時候夸你們嗎?
我說這是我們在網(wǎng)絡(luò)時代對“贊”的理解,但古羅馬時代和現(xiàn)在不一樣。比如我們在學(xué)文言文的時候,韓愈和鳳翔行尚書寫了一本書:“今君為王卒,為國諸侯。”這里的“寵臣”是指軍事指揮官或得力助手,是褒義詞。今天“奴才”指的是壞人的幫兇或黨羽,這是一個貶義詞。同樣,“贊”——也就是豎起大拇指的動作——在古羅馬是指一個殺手在受苦之后不會活下來。
朋友問我,在古羅馬,我應(yīng)該采取什么行動來肯定別人?也不總是拇指朝下吧?
我告訴她我做對了。拇指朝下的意思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喜歡”。在古羅馬,有角斗士,通常是奴隸或戰(zhàn)俘作為戰(zhàn)士,在競技場上與對手或野獸搏斗。如果他們有幸獲勝,他們將有機會獲得人身自由。如果觀戰(zhàn)的國王對這個戰(zhàn)士滿意,他會用大拇指向下移動。如果他豎起大拇指,就意味著處決這個戰(zhàn)士。只能說在奴隸時代,生命賤如草。幸運的是,我們出生在500多年后。
今天的伊朗和古羅馬一樣,對“贊美”的理解截然相反。在伊朗傳統(tǒng)中,豎起大拇指意味著冒犯和挑釁。但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伊朗很多年輕人也接受豎起大拇指意味著肯定和贊揚。這大概就是文化交流的作用,幫助我們更多的了解世界,讓世界更多的了解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