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自治州首府凱里。仫佬族是最早來凱里定居的先民之一。之后,苗族等民族大量遷入。據(jù)《貴州通志》記載,元代首次出現(xiàn)“凱里”二字,之后明代設(shè)立“凱里綏靖司”?!皠P里”是“凱里”的演變。也有人說“凱里”這個詞是從苗語發(fā)音翻譯過來的。[圖為1976年慶祝建國20周年時的大十字]
從戰(zhàn)國到漢武帝,今天的凱里屬于伽藍(lán)的疆域,郭蘭的疆域就是現(xiàn)在貴州的都勻、福泉、黃平、貴定等地。漢武帝六年(公元前111年),蘭國滅,設(shè)縣轄,“古旗蘭縣”(今貴州黃平縣舊州鎮(zhèn))在今凱里。[圖為80年代大十字]
西晉時,伽藍(lán)縣改名伽藍(lán)縣。此后凱里一直歸伽藍(lán)縣管轄,直至南北朝。隋唐時凱里屬華斌縣(貴定縣平法鎮(zhèn)),南宋時凱里屬河江府(三都縣)。[圖為80年代末的大十字]
圖為90年代的大十字。大十字成立于1956年。是北京東路、西路、韶山南路、北路的交匯處。大十字花壇于2013年底被拆除。
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設(shè)“清平長訟”,即今凱里蘆山鎮(zhèn)。同時駐清平衛(wèi),建衛(wèi)城(今廬山鎮(zhèn)五里橋)。494年(明弘治七年),“清平長訟”改為“清平郡”。1914年,再次改稱“魯山縣”。[圖為80年代凱里火車站]
1529年(明嘉靖八年)設(shè)立“凱里綏靖署”,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改為“凱里龍訟”。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撤銷凱里昌之訴,1706年,土地并入清平縣。[圖為1974年建成的凱里火車站站前廣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9年,魯山縣、麻江縣、雷山縣、丹寨縣合并,組成凱里縣。1961年至1962年,麻江縣、雷山縣、丹寨縣先后脫離凱里縣。1983年撤銷凱里縣,設(shè)立凱里市。[圖為1996年在萬博廣場舉行的建國40周年慶典]
圖為原凱里242廠食堂,1984年成為貴州最早的成套電視機(jī)生產(chǎn)企業(yè),生產(chǎn)“鴻雁”牌和“熊貓”黑白電視機(jī)。
圖為黔東南民族師范學(xué)院前校門,現(xiàn)凱里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