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接觸到這篇文章之前,以我自己的知識,我認為綠色大便可見于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以及驚悸??戳诉@篇文章,才知道原來綠便病有虛證、實證、寒證、熱證、虛實證、寒熱證。
嬰兒綠便的辨治
作者/蘇
嬰兒綠便屬于中醫(yī)“泄瀉”的范疇。本病四季均可發(fā)生,尤其是夏秋季,半歲左右多見。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大便稀薄,顏色為綠色,有未消化的奶類食物和粘液。
從病因上來說,該病可分為外感邪氣和內(nèi)傷兩大類。外感邪氣以濕為主,結(jié)合風、寒、暑、熱等外感邪氣。內(nèi)傷負責脾胃、肝、大腸、小腸。從辯證的角度看,有虛證、實證、寒證、熱證,也有虛實證、寒熱證。但體質(zhì)有強有弱,致病因素有重有重,發(fā)病有長有短。
所以臨床病情復雜,一旦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會長期不愈,給治療帶來很多困難。所以,一定要牢牢把握辨證論治、察因求因的原則,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其實會瀉,虛會補,寒會暖,熱會放。如果寒熱相混或虛實相遇,就要把寒熱同治,或攻補兼施。
本病常見證型及辨證論治如下:
第一,寒邪在中。
張景岳說,“丈夫的腹瀉根源在脾胃。胃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小兒脾胃虛弱,是因為臟腑嬌嫩,氣不足。況且年輕時不能自我調(diào)節(jié)冷暖,易受外感邪氣,不知饑飽,更易飲食內(nèi)傷,脾胃陽虛,中焦抑陽,水谷未成熟,水谷輕舉妄動,均可引起此病。
主要癥狀:腹部冷痛,腸鳴音,綠色大便,惡寒,四肢冰冷,舌淡苔白,指紋青。
治療:調(diào)理脾胃,溫中止瀉。
處方:一黃散。丁香、訶子、砂仁、木香、青皮、陳皮、白術、茯苓、雞內(nèi)金、炮姜、炙甘草等。
第二,濕熱蘊結(jié)
是由于食積熱滯,濕熱交結(jié),小便不利,熱積絡脈,驟注,強迫所致。
癥狀:腹痛伴腹瀉,有青黃色氣味,一日十余次,伴有煩躁不安,嘔吐,煩渴,飲(熱重)或渴而不飲(濕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苔黃膩,指紋紫暗。
治法:清熱祛濕。
處方:葛根芩連湯合六一散。葛根、黃芩、胡黃連、滑石、藿香、佩蘭、車前子、厚樸、陳皮、神曲和甘草。
第三,肝旺脾弱。
《片玉心經(jīng)》上說,“小兒身屬純陽,陰陽不宜受損……一般脾胃常虛,須防肝氣過盛”。可見小兒具有“肝脾常虛”的特點,肝旺于春木,中焦適中,運化常失。
主要癥狀:煩躁、哭鬧、腹痛、腹瀉、大便稀、青綠色、腹脹、噯氣、納差、發(fā)熱、舌苔薄白或黃、脈緩。
治法:瀉肝健脾。
藥方:止痛方合四逆散。陳皮、白芍、防風、白術、柴胡、枳殼、木香、胡黃連、車前子和甘草。
第四,恐慌
因為慌,消化不良,濁,瀉,瀉。
癥狀:大便如青苔,有泡沫,睡眠不安,腹痛,呈藍色,有藍色指紋。
治療方法:安神定志。
處方:益脾真鏡散。黨參、茯苓、白術、鉤藤、朱砂和炙甘草。
五、寒熱交雜。
脾胃相通,濕土同氣;陽——精壯之體,濕邪多歸于陽明,陽明有熱,易傷陰津,常積熱化火。陰體內(nèi)的濕邪大多轉(zhuǎn)寒,聚集于太陰。每當有寒凝、濁滯、脾胃素弱、下法不對,升降機制紊亂,寒熱錯雜之邪在胃中,形成內(nèi)熱、臟寒、上實、下虛、上下相斥的局面。
主要癥狀:一天腹瀉十余次,色青帶粘液或乳瓣消化不良,小便清長,面色微黃,四肢不溫,煩躁,哭鬧,嘔吐,肛門紅,苔薄白,舌尖紅,指紋微紫。
治法:寒熱同治,苦辛并治,郁虛消。
處方:半夏瀉心湯。半夏、元胡、白術、黨參、干姜、葛根、木香、砂仁、車前子、麥芽、神曲等。
第六,脾胃虛弱
張景岳說,“脾胃受傷,水轉(zhuǎn)濕,谷則凝滯,精氣不轉(zhuǎn),則污染減少,利潤減少?!逼偻?,但惡濕,脾陽虛不能溫通水谷,導致水濕潴留,形成此證。
主要癥狀:大便稀薄,色青帶粘液,腸鳴,腹脹,藏虎紋,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療:健脾和胃。
處方:沈凌白術散。黨參、茯苓、白術、扁豆、陳皮、薏苡仁、山藥、麥芽、姜半夏、木香、砂仁、車前子。
[病歷示例]
5個月大的男寶寶,出生后因風積奶而腹瀉,有時會有綠色大便,最多一天8-9次。長期服用中西藥,兩個月來一直揮之不去,四肢冰冷,舌淡白,虎口有皺紋,面色微紅但不明顯。這是一種中寒、脾陽虛的慢性腹瀉,需要調(diào)理脾胃,溫中止瀉。一黃散的配方如下:丁香1.5克,訶子4克,砂仁3克,木香3克,青皮3克,陳皮3克,茯苓6克,白術3克,雞內(nèi)金6克,大棗2枚,烤姜3克。吃了兩次藥,綠便已經(jīng)止住,癥狀都減輕了。建議用附子理中湯鞏固療效。
在治療嬰幼兒綠便的過程中,要注意小兒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的病理生理特點,尤其要避免暴飲暴食,否則會嚴重損傷脾胃。在臨床用藥中,要考慮《醫(yī)者必讀》中提出的四個不可或缺的原則:“不能用甘溫補虛,過甜則生濕;不能用苦寒清熱;太苦會傷脾;不要太早,怕余孽;不要太軟弱,怕津傷陽”。